生命--非常的世界

第九章 聪明的灵长类动物1)

 

概述

(右图:世界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侏儒鼠狐猴,它们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在树上生活,但却和人类有着很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包括大大的大脑、能够呈现立体视线的向前突出的眼晴和对生拇指。)

我们人类可能和马达加斯加的侏儒鼠狐猴或泰国会耍杂技的白掌长臂猿没有太多共同点,但是,我们都属于灵长类这一物种。追溯到恐龙时代,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向前突出,能够呈现立体视线的眼睛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更敏锐地感知世界,并形成三维视像。手上和脚上都有五个指头,而且有着能够触碰到所有其他手指的对生拇指,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四处活动、握住物体和使用工具的灵活性。虽然人类的大脚趾相互承担了直立行走的压力,但是黑猩猩仍然是用四肢行走,并可以用脚操控物体。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有指甲,而不是爪子,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它们的手指和脚趾,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碰触物体时的敏感性。可能最重要的就是灵长类动物进化出比它们同体形的哺乳动物更大的大脑,尤其是占据了大脑容量百分之五十到八十,负责总识和推理的大脑新皮质区。


(左图:狒狒正在吃草和进行社交。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栖息在热带和仅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亚热带森林地区。)

灵长类动物分为两个亚目,一类是包括懒猴、狐猴、夜猴、大狐猴和指猴在内的原始猴亚目,另一类是包括眼镜猴、猴子和猿在内的猿猴类亚目。今天的灵长类动物有着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由很多因素导致的不同的社会结构,这些因素包括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食物、竞争对手以及天敌的威胁。一些猴子,例如红毛猩猩过着独居的生活,母红毛猩猩独自抚养每只小猩猩长达八年或九年,但是其他的,例如白掌长臂猿,它们组成了稳定的雌雄关系,共同照顾幼崽。西部低地大猩猩群居在由雄性银背大猩猩统领的庞大的猩猩群内,日本猕猴则更进一步组成了有着多位雄性和多位雌性的群体,群体内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撇开人类不谈,有着最多层面社会系统的猴子当属阿拉伯狒狒。由一只雄狒狒领导的阿拉伯狒狒群成员数量很少,包括小母狒狒、小狒狒以及一个或多个雄性追随者,它们会和其他的只有一只雄狒狒的小群体组成寻找食物和睡觉的人狒狒群,群内的狒狒数量可以达到好几百只。


(左图:小黑冠猕猴正在展示灵长类动物的一个典型特征----好奇心。所有灵长类动物的少年期都很长,这样它们就有足够的时问吸取经验教训。)

人们所发现的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范围北至日本本州,南至南非开普敦,但是大多数的灵长类动物都生活在热带或者亚热带的森林中,全年都有食物供给。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饮食包括昆虫、青蛙、螃蟹和其他哺乳动物,但是对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来说,它们更喜欢树叶、植物的根、树种以及果实。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有着长长的童年期,在这一时期,它们依赖妈妈取暖,获得安全感,可以放心地四处走动以及受到教育,但同时它们也学会了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寻找食物,还要学会警惕和防范。就像人类一样,这种程度的呵护和灌输有时会耗费它们半生的时间,正是这个原因才真正将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右图:破晓时分,吼猴在树顶上叫喊,它们能够缠绕东西的尾巴功能就像额外的胳膊。这是为了告诉其他吼猴它们的行踪,发出警告让它们玩离。吼猴的集体吼叫声是灵长类动物发出的最大叫声,这个叫声能够传播到一千米远的地方。)

就像人类一样,很多灵长类动物同样有着从母辈那里继承而来的独特的当地文化。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工具的使用。在巴西塞拉多热带草原,黑帽悬猴会定期用大石块砸开棕榈坚果。在苏门答腊岛,红毛狒狒会使用树枝寻找和提取蜂蜜、昆虫。在几内亚的波叟地区,黑猩猩会用油棕叶茎作为杵将植物中的果汁精华捣出来。 虽然我们对其他的灵长类动物的知识和敬意不断增多,但是它们的数量却在下降。无论它们的社会如何发达,无论它们的生活方式多有适应性,它们都无法和我们竞争。砍伐森林做木材,将森林用作农田或居所,再加上捕猎和各种疾病,导致包括和我们关系最近的将近一半的灵长类动物都被列为濒危动物,有可能濒临灭亡。

月光下的捕猎者

左图:一只通过飞跃和抓握来捕食猎物的印尼眼镜猴。

眼镜猴每只眼球的大小和它们大脑的大小差不多,眼球因为太大了以至于很难在眼眶内转动,但是它们借助非常灵活的脖子,可以使眼睛随着头部 360度旋转。它们脚上有着长长的跗骨,这使得踝部有两处关节。作为一种非常神奇的灵长类动物,眼镜猴也是科学界争议的主题。眼镜猴和一些比较原始的灵长类动物有着很多共同点,但是眼镜猴缺乏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反光膜(眼睛后部的光反射层)以及用来闻气味的湿鼻子,这两种特性:是用来适应夜间生活的。虽然眼镜猴缺乏原始猴亚目的典型的夜间活动特征,但是它们却有着夜间活动的生活方式。它们生活在文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岛屿上的森林中,头部和身体的长度加起来仅有 10~15 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灵长类动物。但是它们的后腿差不多是头部和身体的两倍长。真正将它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区分开的原因是贪婪食肉的特性,它们什么植物也不吃,完全依靠敏锐的捕食技巧生存。

(右图:寻找食物的眼镜猴。巨大的可移动的耳朵可以帮助夜间捕食的眼镜猴准确定位猎物的位置。和很多其他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不同的是,印尼眼镜猴没有反光膜,却有着辩色的能力,这一特点使它们与指猴、狐猴的关系更近一些。)

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当果果白然保护区,每两到十只印尼眼镜猴住在一起,大多数是一只公猴,一只母猴和它们的小猴子。白天它们更愿意高高地悬挂在无花果树的树根上,在夜幕降临时才会出来捕食。和其他所有的眼镜猴一样,它们也能垂直跳跃和抓住东西,在那长长的肌肉发达的后腿的支持下,它们能够以惊人的技术和灵活性在树枝或树干之间飞跃几米远。它们的脚是第一个接触到着落点的部位,紧接着是有着长长手指的手部。它们也可以用四肢攀爬、跳跃和行走。在夜晚要准确地抓住树上的猎物,可能需要依靠最敏锐的视觉,眼镜猴没有反光膜,只能依靠它们巨大的眼睛和扩大的瞳孔来收集从月亮和星星反射过来的每束光。遇到满月时,它们会变得极为活跃。

(左图:无花果树上,一小群眼镜猴从它们白天睡觉的地方跑出来。)

印尼眼镜猴醒着时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寻找食物。为了寻找食物,它们要在活动范围内行走相对它们的体形来说很远的距离,在当果果白然保护区,这个距离达到了 4.1 公顷。它们利用重唱和在树上留下气味做标记来保护它们的领上。小眼镜猴跟着妈妈一起四处走动。因为体形很小,它们很容易就成为包括巨蜥、蛇和马来西亚麝猫在内的潜在天敌的捕食对象,所以它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发现危险时它们会发出警报声,其他的眼镜猴会加入,共同对付天敌。眼镜猴不但通过视觉,还通过听觉来发现猎物,在它们能够旋转的头部和不断移动的敏感的耳朵的帮助下,它们所捕获的猎物包括甲壳虫等各类昆虫。大多数的昆虫都是它们从树叶和树枝上抓取或猛然扑取的,但是眼镜猴的视力很好,它们也可以在半空中捕捉猎物。有可能是在大恐龙时代要结束时,眼镜猴的祖先才变成昼行性动物,它们进化时失去了反光膜。没有反光膜,它们就采用了类似猫头鹰的捕食策略---长出大大的前突的眼睛、能转动的头部和敏锐的听觉。现存的眼镜猴被发现的有七种,还可能有更多的未被发现,但可以确信的是,印尼眼镜猴是同一物种中进化得极为成功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