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毛泽东登顶路(13)

四、红军长征时期的毛泽东(1934年至1936年)(6)

17、《大公报》送来陕北红军消息,中央红军整编为陕甘支队;越过六盘山、吴起镇胜利,在甘泉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5年9月19日,林彪和聂荣臻随红2师部队进驻哈达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政治局常委随后跟进。此时的毛泽东意识到,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严重地削弱了北上红军的实力,红一方面军现在难以在川陕甘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迫切需要找一个可靠的落脚点。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情报,毛泽东每到一处都要派人去搜集报纸。

9月17日红军攻下腊子口后,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就率队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走进了哈达铺,并四处收集报纸杂志。他们在一张《大公报》上看到:“陕北刘志丹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余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该报还说刘志丹要与徐海东的部队会合,并附上了一张所谓“匪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聂荣臻看后十分重视,立即指示通信员十万火急地将报纸送给中央领导参阅。看到这些消息,大家兴奋不已。哈达铺获得的重要情报,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大公报登载陕北红军消息

鉴于新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改编部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9月22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前的操场上,中央召开了红一、三军团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布中革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式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林彪为副司令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政治部副主任。支队具体整编情况如下:第一纵队以红一军团为基础,共编5个大队,把红三军团13团编入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二纵队以红三军团为基础,共编3个大队,彭德怀兼司令员(不久彭雪枫接任),政委李富春,副司令员刘亚楼,参谋长萧劲光,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军委纵队编为第三纵队,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红三军团教导营被编入第三纵队。全支队共7000余人。

哈达铺红军街

六盘山,在甘肃、陕西和宁夏的交界地带,海拔2928米,由此向南逶迤240余公里,为陕北和陇中高原界山、渭河与泾河分水岭。“翻过山,就到陕北根据地了!“红军指战员们互相鼓舞着,朝山上登去。很快,红旗便在山顶上飘扬了起来。毛泽东诗兴大发,他吟出了一首豪气吞云的词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园

部队刚下山,就见到了刘志丹派来欢迎中央红军的代表。毛泽东大声告诉大家:“同志们,红25军和26军的代表来迎接我们了,我们即将进入陕北苏区了!”下了六盘山,红军与追击的敌军边走边打,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边缘地区——吴起镇。然而,刚过了两天,敌人的骑兵就又追了上来。中革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吴起镇战斗,击溃敌骑兵4个团,歼敌数百人,俘敌官兵200余人,缴获战马200匹。随后,毛泽东诗情满怀,挥毫写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一仗之后,吴起镇声名大震,敌人一时不敢前来进犯了,于是红军按计划在吴起镇休息了七天。至此,中央红军主力已胜利完成历时1年、纵横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唯我彭大将军

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的中央红军,于10月30日又踏上征程,继续向刘志丹、徐海东的红军队伍靠拢。11月6日,在甘泉县南的象鼻子湾,红十五军团与陕甘支队胜利会师了。会师之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为委员。后来,又增补了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为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之后,即发布命令恢复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其中,红一军团由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编成,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左权任参谋长,朱瑞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师、第4师和第1团、第13团。红十五军团基本是原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队伍改编而成。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5师、第78师、第81师。此外,还有在陕南单独活动的陈先瑞师长和李隆贵政委率领的第74师。这样,全军共有1.1万多人。

甘泉会师广场

18、红军向何处去引起争论,瓦窑堡会议确定方向;东征、西征,红军在军事、经济、政治上取得伟大胜利

1935年秋冬,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红一方面军正在进行直罗镇战役时,正逢中华民族的危机达到了空前深重的地步之际。当时,实际上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已经奉送给日本侵略者了,日本还要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而此时,蒋介石却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重兵进行反共内战。

对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来说,新的政治形势、陕北的实际状况、中央探索革命新策略的内在愿望,在推动他们思考着更加重大和紧迫的问题:工农红军究竟要向何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当时的中共中央内部是有争论的。张闻天提出了一种意见:立足陕北,向北发展,出兵绥远、内蒙古、察哈尔等地,向外蒙古靠拢,以便打通和苏联的关系,取得国际支援。一些中央领导人提出了第二种意见,即:确保陕北,向西扩张。向敌人力量软弱的宁夏、甘肃等地区发展,以便建立一个资源较为丰富、地域更为广阔的革命根据地。尽管上述两种意见的方向不同,但都强调以巩固陕北根据地为中心任务。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

而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则提出了与上述意见根本不同的主张:离开陕北,到陕南另谋生路。12月9日,他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提出由他带领部队到陕南去打游击,并开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要求将红一军团主要干部尽数调出,由他率领南下。毛泽东接到林彪的信后,不禁为之一惊。张国焘南下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林彪又提出了一个南下的主张。12月19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并转林彪,给林彪以很高的评价,并充分肯定了他的功劳。电报对林彪南下主张作了坚决的否定。几天后,林彪来到了中央,毛泽东和他进行了面谈。按毛泽东的主张是东征,东面是黄河,过了黄河就是山西。陕北、山西只有一河之隔,前方、后方的联系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林彪感到毛泽东提出的向东发展的决定要胜过他提出的到陕南打游击的主张,于是,他接受了中央的决定,并着手进行东征的准备。

1936年,林彪与毛泽东在陕北合影

中共中央于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会议先由林育英就目前的政治形势和党的战略方针介绍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八一宣言》。然后,就政治和军事问题,与会同志进行了讨论。12月23日,毛泽东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发言。最后,会议由毛泽东作结论:从现在起40天工作,准备东征。两个任务:巩固、发展苏区占百分之九十,打通和苏联联系占百分之十。中国革命是大事。主攻方向放在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先渡过黄河东征山西,再视情况北进。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从此,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困境,迎来了全国规模的抗战,中国革命也开始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转变。

瓦窑堡会议旧址

红一方面军历时75天的东征作战,是一次战略性的进攻战,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上,红军渡河东征,共消灭敌人7个团、17000余人,给阎锡山的晋绥军以严重打击。在政治上,红军以实际行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推动了西北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在经济上,通过打土豪和没收官僚资本,红军筹集了40万银圆,再加上物资合计约有50万元,使红军得到了财力、物力的补充。

自1936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的西方野战军,在历时2个多月的西征作战中,给予坚决反共的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很大打击,除杀伤大量敌军外,还开辟了纵横各200公里的陕甘宁新根据地。至8月底,陕甘宁根据地的面积发展到东西长达600余公里,南北宽达300余公里,为下一步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军东征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