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军最早的部队112师334团前身为彭德怀等所率领的湘军独5师第1团,于1928年发动平江起义创建的工农红军第5军一部,是著名的中央苏区红军两大主力之一红三军团的建军团。该团长征时是红三军团第11团,长征到达陕北时番号改为红1军团第4师第10团,1937年8月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王平上将,张爱萍上将先后任该团政委。113师338团的前身为1932年重建的红25军75师一部,长征到达陕北时番号改为红15军团75师223团,1937年8月编入八路军115师344旅。112师335团,113师337团的前身分别为八路军115师343旅的新编第2营和补充团。
抗日战争初期,上述部队在晋冀豫地区艰苦转战,1939年随罗荣桓进军山东和苏北,创建敌后根据地。发展成山东军区第4、第6、第13、第23团。1945年8月,第6,第13团与其他部队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1师,第4和第23团与其他部队合编为山东解放军第2师。1945年9月,山东1、2师和东北挺进纵队(东北军起义的111师万毅师)陆续从陆路和海上开赴东北,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2师和第7纵队。1946年8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改称第一纵队第1、第2、第3师,李天佑将军任首任司令。
辽沈战役结束后,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纵队该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属第4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李天佑任军长,梁必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原辖第1师改称第112师,江拥辉任师长,黄玉昆任政治委员;第2师该称第113师,贺东生任师长,王树君任政治委员;第3师该称114师,刘贤全任师长,方国安任政治委员。同时将辽北军区独立第10师拨归第38军建制,改称第151师, 赵东寰任师长,蔡明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这时,38军已有近5万人,并组建了炮兵,工兵和汽车部队。
1950年10月,该军编为志愿军第38军,随13兵团率先入朝参战,军长为梁兴初将军,下辖112,113,114师。从朝鲜战场回国后,38军驻防吉林通化。在苏联陈兵百万的态势下,1966年2月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提议将该军调到保定地区,接替第69军的防务,拱卫京师。38军由此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待遇,1969年2月第一个编组为摩托化军,辖3个摩步师,1个炮团,1个火箭炮团,1个高炮团和相应保障部队。1982年增加一个坦克6师,一个直升机大队,在当时38军的编制中,一个摩步师辖3个摩托化团,1个坦克团,1个炮团,1个高射炮团和相应保障分队。全军编6.4万人,坦克240辆,汽车3600辆。
第39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红15军团。该军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红军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25军;另外一部分是陕北苏区的红26军。红15军团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突围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五个团重新组建的,由徐海东任军长(后由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坚持大别山斗争。后根据鄂豫皖省委的决定,红25军踏上西征的征途。红25军经过艰苦转战,率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红26军会合,组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15军团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为赫赫有名的徐海东将军。不久徐海东等陆续回延安学习,军委任命杨得志为代旅长,黄克诚为政委。部队后扩大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总部直接领导。1940年根据中央发展华中的命令,黄克诚率第五纵队大部南下华中,留在华北的部队日后发展为二野的第六、第一纵队的一部分(即今天第12集团军,第16集团军之一部,以及第13集团军149师)。黄克诚部在苏北与陈毅的新四军会合后,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原344旅整编为第10旅,刘震任旅长,不久洪学智调任师参谋长,吴文玉(即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原新四军三师的第八、十(即344旅)两个旅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7旅编为第六纵队第16师(即今天的第54集团军第127机械化步兵师的前身)。刘震任二纵队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洪学智调任六纵队司令员。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谭友林、孙子仁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4师改称第115师,胡继成任师长,李世安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治委员。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39军随13兵团首批入朝参战。自朝鲜回国后,第39军长期驻守辽东半岛,是我军布防在东北首屈一指的主力军团,担负警戒苏联、朝鲜半岛军事态势的战略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 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2年8月1日,由八路军同东纵队机关为主组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4旅兼)、第2、 第3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1943年9月,增编第4、第5军分区。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第4师和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
1945年8月, 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沈阳、 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等部。11、12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解放军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
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所辖之第21、第23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7旅,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为主改编; 第8旅,由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21旅改编;第9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第16军分区第23旅改编。全纵队共2.6万余人。7月,旅改称师。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在辽宁省锦州, 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原辖之第7军改称为第118师,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 第8师改称第119师,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任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120师,郑大林任师长,李改政治委员; 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3师, 管松涛任师长,马毅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全军共5.9万余人。1949年 3月,第40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
1959年10月19日,第40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1953年7月,40军从朝鲜回国后长期驻守辽宁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