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之:第6-10军

第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的前身是由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的一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一部和冀鲁豫、晋察冀几个分区的部分地方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7年10月11日,在陕西省绥德县,以教导旅、新编第4旅组成第6纵队,隶属西北野战军建制。罗元发任司令员,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司令员,唐子奇任参谋长,饶正锡任政治部主任,全纵队1.3万余人。

1949年2月1日,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隶属第一野战军。罗元发任军长,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军长,唐子奇任参谋长,饶正锡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郑云彪任后勤部部长。教导旅改称第16师,吴宗先任师长,关盛志任政治委员;新编第4旅改称第17师,程悦长任师长,黄振棠任政治委员。共约1.4万人。6月初,在晋南运城由运城军分区机关和部队组建第18师。张树芝任师长,景明远任政治委员。新建第18师补充第6军。中旬,第6军编入第2兵团(11月转隶第1兵团)。9月,向河西走廊进军,进至酒泉附近地区,先后收编起义、投诚之国民党军5200余人(后将起义、投诚部队编为独立师,第6军进疆时又将该师所部编入第16、第17师)。10月,第18师进驻西安(1950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4师,脱离第6军建制)。11月初,第6军向新疆进军,至1950年3月,全部到达新疆。军部与第17师驻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等地区,第6军兼迪化军区,下辖迪化、哈密、焉耆军分区由所属各师分兼。

1953年5月,奉西北军区命令,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第16、第17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第6师,第6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6军从组建到撤销,历时4年零7个月。

第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 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八路军第120师、晋西北新军和留守兵团等部编成晋绥联防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后高岗代)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陕北各军分区和各警备旅。 1948年7月,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在山西省汾阳县,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吕梁军区机关一部及独立第10、第12旅组成第7纵队。彭绍辉任司令员,孙志远任代政治委员,陈刚任参谋长。全纵队共1.1万余人。

1949年2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彭绍辉任军长,孙志远任代政治委员,黄忠学任政治部主任,王兰麟任参谋长,盛克全任供给部部长。独立第10旅改称第199师,何辉燕任师长,朱绍田任政治委员;第12旅改称第20师,张新华任师长,龙福才任政治委员。全军1.1万余人。 5月,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所辖独立第5旅改编为第7军第21师,范忠祥任师长,李健良任政治委员。6月中旬,编入第1兵团。

1949年11月,第20、第21师奉命分别开赴济南、锦西改编为炮兵部队;军部仅辖第19师。1951年10月5日,第7军番号撤销。军部一部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另一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并组成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 1952年8月,第19师改编为空军第16师。

第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晋绥军区所属绥蒙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9月,绥蒙军区组成,姚?任司令员,张达志任政治委员,辖骑兵旅及3个军分区(支队)。隶属晋绥军区。不久,雁门军区第11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1946年11月又将雁门军区第5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1947年9月,第5军分区撤销,第11军分区划归晋绥军区。绥蒙军区仅辖骑兵旅。1948年7月,以绥蒙军区骑兵旅和地方部队组成第8纵队,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建制,姚 任司令员,王长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共1万余人。

1949年2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姚 任军长、王长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陈仕南任后勤部部长。所属第11旅改称第22师,樊哲祥任师长,黄立清任政治委员;第14旅改称第23师,罗斌任师长,姜文华任政治委员;骑兵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1师,康健民任师长,李佐玉任政治委员,脱离第8军建制隶属第一野战军。5月29日,第8军奉命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建制。第8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是由新疆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42师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汉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于9月25日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月29日,其整编第4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隶属第22兵团建制。赵锡光任第2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9军军长,张仲瀚任政治委员,王根僧任第一副军长,陈德法任第二副军长,李祖唐(后叛变)任参谋长,刘德敬任后勤部部长。下辖第25师,刘振世任师长,贺振新任政治委员;第26师,罗汝正任师长,王季龙任政治委员;第27师,陈骏任师长,龙炳初任政治委员。

1952年4月,第9军军部与第22兵团兵团部合并,由第22兵团兵团部兼第9军军部。11月,第9军番号撤销。1953年5月,原第9军3个师依次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兵团第7、第8、第9师。

第1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军队所属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冀南军区最早成立于1938年4月,由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兼,辖第1至第5军分区,辖区在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德州、聊城和河南安阳之间。12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 1940年6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和第1至第5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军分区。1942年,新编第7、第8、第9旅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部队归各军分区领导。1943年10月,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指挥。

1944年5月,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但仍保留冀南军区番号。1945年6月,成立冀南指挥部。为了参加豫北战役,冀南指挥部将所属部分部队编成平汉纵队。9月7日,平汉纵队改为冀南纵队, 陈再道任司令员,杜义德任副司令员。1945年10月,正式恢复冀南军区,辖第7至第11军分区和独立第4旅。晋冀鲁豫军区将所属冀南军区主力部队孔(庆德)秦(基伟)支队、雷(绍康)寇(庆延)支队、杜(义德)支队编成冀南纵队。11月,将冀南纵队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三个旅及独立团,共1.4万人。1946年7月,第2纵队与冀南军区合并,仍保留第2纵队建制。陈再道任司令员,王从吾任政治委员,王光华任副司令员,刘志坚、马国瑞任副政治委员,王蕴瑞任参谋长,钟汉华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王维纲,副司令员范朝利,副政治委员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许梦侠,下辖第4、第6旅。第5旅归鄂豫军区建制。1949年2月,根据小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第10军军长,王维纲任政治委员,范朝利任副军长,高厚良任参谋长,许梦侠任政治部主任,张济世任供给部部长,下辖共1.95万余人。第4旅改称为第28师,陈中民任师长,姚克 任师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为第29师、周发田任师长,于笑虹任师政治委员。 6月,以皖北独立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列入第10军建制。马忠全任师长,军政治部副主任鲁大东代师政治委员,此时第10军兵力达3.5万余人。

1950年2月,第10军全部到达川南,兼川南军区,下辖内江、宜宾、乐山、泸县等四个军分区及自贡警备司令部。杜义德任川南军区司令员,李大章、彭涛、王维纲任政治委员、许梦侠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师兼宜宾军分区,第29师兼内江军分区,第30师兼乐山军分区。1952年2月,第10军与川南军区分开,同时第29师调归第15军建制,第62军第184师调归第10军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军军部和第30师调归海军,第28师调归第23兵团,第184师调归装甲兵和华北军区,该军番号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