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之:第17-19军

第1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发展而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最早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1940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青年营扩编的独立团。另一部分是1944年冬,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第1分区特务连、第5分区两个连合编组成的平原党校特务团,1945年6月,平原党校特务团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在1945年秋到1946年春,冀鲁豫军区又先后将东平基干队、阳谷基干队、聊城基干队、单县基干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组建成第1分区第2、第6团;第2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3分区第1、第4团;第4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6分区第3团等8个团。

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7月初,其它几个团分别编入独立第2、第3旅。1947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第3旅在河南省鄄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霖芝、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独立第2旅改编为第32旅、独立第3旅改编为第33旅。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回民大队、第2分区基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萧元礼任副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况玉纯任师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卿正兴任师政治委员;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第51师,闵学胜任师长,崔子明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

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贵州。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

第1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8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将晋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第2团、独立团,第10军分区河北民军第1团编成的第19旅;第8军分区第5团、独立团,第 11军分区第9团编成的第20旅;第9军分区骑兵团、独立团、卫河支队、新4路编成的第21旅,在河南滑县地区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杨勇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治委员,赵基梅任副司令员,张国华任副政治委员,昌炳桂任参谋长,王辉球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12月,张国华奉命率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一部越过陇海线南下,与晋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华中第8军分区在睢县平岗地区会合,于12月12日成立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吴芝圃,参谋长陈明义,政治部主任王幼平,隶属晋冀鲁豫军区。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与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下辖第1、第2旅;原第7纵队第19、第20旅番号不变,第21旅撤销,部队分别编入第19、第20旅。1948年5月,中原军区成立,豫皖苏军区改属中原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0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同时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第1纵队第20旅组建成第18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2月18日,第18军在河南鹿邑县五台庙正式成立,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昌炳桂任副军长,王幼平任副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夏仲远任后勤部长。第1纵队第20旅改称第52师,吴忠任师长、刘振国任师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编为第53师,金绍山任师长,王其梅任师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3军分区第36团合编组成第54师,魏洪亮任师长,罗野岗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7万余人。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藏军区,以第18军进藏领导机构组成军区机关,驻拉萨(归西南军区领导)。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副司令员昌炳桂,副政治委员王其梅,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刘振国。下辖第52、第53、第54师、昌都警备区、日喀则警备区,黑河警备区、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及骑兵第1团、工兵第5、第8团、西藏军区干部学校、独立支队、班禅警卫营、第9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3月17日,第18军改为西藏军区,番号即行撤销。

第1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一部的前身为1945年12月5日在山西省洪洞县柏村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辖第70、第71、第72团。第70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1团,其基础是山西新军决死第2纵队第6总队;第刀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2团,其基础是抗战期间豫西分区所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第72团原为太岳第3分区第54团,其基础是抗战初期以部分红军指战员为骨干的在晋南万泉、稷山等9县组成的人民武装自卫队。该军另一部前身为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7月17日在徐友彬、梁励生、雷展如等领导下,于河南省洛宁县故县镇起义后开进豫西解放区的国民党军第38军第17师,起义成功到达解放区后,归晋冀鲁豫军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建制,仍称第17师,下辖第50、第51团,共2000余人。1946年5月,国民党军第38军副军长孔从洲率第55师在河南省巩县起义,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仍称第55师。9月13日,晋冀鲁豫军区以起义的第17、第55师编成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洲任军长,汪锋任政治委员,刘威诚任副军长,王汝照任参谋长,崔仲远任政治部主任。

 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在山西省闻喜县姚村调归第4纵队,改称第12旅。1948年4月,第38军第55师与豫陕鄂军区第3军分区合并。5月,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6月7日,奉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命令,第4纵队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组成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陈先瑞任副司令员,李耀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12旅、第门师和两郧(今湖北省郧西、郧县等地)、商洛军分区。

1949年5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陕南军区所属第12旅、第17师于湖北省郧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直接指挥。刘金轩任军长,张邦英任第一政治委员,汪锋任政治委员,陈先瑞任副军长,李耀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薛克忠任参谋长。原辖第12旅第34、第35团和第17师51团合编组成第55师,符先辉任师长,张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2旅第36团和第17师第50团、独立团合编组成第57师,张复振任师长,张文彬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1.5万余人。改编后,归西北军区指挥。

1950年底,陕南军区撤销,第19军移防西安兼陕西军区。刘金轩兼任军区司令员,马明方兼任政治委员。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第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第19军及其所属师番号同时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