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11-1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部分主力部队和太行军区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第129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建军方针进行整编。其中,撤销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成立太行军区,由第129师兼军区。下辖新编第1、第10、第11旅,第1、第2、第3、第4、第5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第8军分区。军区部队组建后,即参加百团大战及抗日反扫荡斗争。

  1941年1月,第1、第3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1旅和抗敌决死第3纵队机关合并,所辖部队编为太行军区第1、第3、第4军分区基干团。10月,第2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0旅机关合并,旅辖部队编为第2、第6军分区基干团。从1941年初起,太行军区所属部队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参加了邢沙永战役和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强化运动”等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3月,八路军第385旅机关并入第3军分区。8月太行军区部队参加林南战役,开辟了太南、豫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10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太行军区与第129师分开,另组太行军区机关,直属总部指挥。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成为该军区的四个二级军区之一。9月,晋冀鲁豫军区将太行军区部队暂编为太行纵队参加上党战役。10月7日,为军事战略转变的需要,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太行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9日,第3纵队在山西省襄垣县亭镇正式成立。陈锡联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未到职,彭涛代任),阎红彦任副司令员,曾绍山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卢仁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第8、第9旅,并新建炮兵营,共2万余人。纵队成立后,随即参加邯郸战役,歼国民党军7770余人。11月至12月,在磁县及其周围地区休整。在此期间,彭涛调任纵队政治委员。1946年1月,国民党军破坏停战协定,蚕食和偷袭解放区,纵队奉命在安阳、修武、孟县等地给予还击,收复孟县城。

  1946年6月,第3纵队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月,出击陇海,参加陇海路汴徐段自卫反击战役。9月至11月,参加定陶、巨野、鄄城、滑县战役。在此期间,政治部主任由阎红彦担任。12月7日,第9旅旅长郑国仲调任纵队第二副司令员。

  1947年1月至5月,第3纵队先后参加巨(野)金(乡)鱼(台)战役、豫皖边战役、豫北战役。7月初,第3纵队作为刘邓野战军的总预备队渡过黄河,参加鲁西南战役。8月,为野战军的左路军挺进大别山,在皖西地区展开活动,完成战略跃进任务。10月初,第3纵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发起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88师师部及第62旅5300余人,取得了纵队第一次消灭国民党军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胜利,也是刘邓野战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大捷,对发展、巩固皖西根据地和坚持大别山斗争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1月15日,皖西军区在岳西汤池畈成立,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军分区。纵队调第7旅第20团、第8旅第24团、第9旅第27团、纵队教导团、补充团共7000余人归皖西军区建制。皖西人民军第1支队改编为第37团,暂归第7旅指挥(1948年2月调归皖西军区)。

  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调任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纵队完成在大别山作战任务,转移淮河以北地区实施机动。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其他领导任职无变化。纵队参加宛东、豫东战役。10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郑国仲任副军长,钟汉华任副政治委员,杨国宇任参谋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王子清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7旅改称第31师,赵兰田任师长,周维任师政治委员;第8旅改称第32师,何正文任师长,卢南樵任师政治委员;第9旅改称第33师,童国贵任师长,高治国任师政治委员。同时,原留皖西军区第20团(欠2营)、第24团(欠2营)归建,全军共8个团2.2万余人。4月21日,第11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铁板洲、鸭儿沟、玉板洲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尔后直插浙赣线,行程1500余里,主要战斗40余次,歼国民党军2.5万余人。6月,第33师组建第99团,从而健全了军的编制。11月初,第11军奉命向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突破宋希濂集团川湘防线,直出川东南,在友邻配合下解放重庆。接着参加成都战役,围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

  1950年1月,第11军归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为军区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执行剿匪、筑路、改造起义部队任务。第32师、第33师,军补训师分兼大竹军分区、万县军分区、酉阳军分区。各军分区部队,归川东军区指挥。

  期间,军奉命抽调战士3000人、各种武器百余支、骡马800匹,支援第18军进军西藏。7月,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现北海舰队)。

  1951年1月,第31师编入第12军建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3月,第32师、第33师分由大竹、万县地区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奉命重新组建第11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张廷发任副军长,王汝昭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2、第33、第182师(原属第18兵团第61军),全军共3.88万人。1952年10月,新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奉命调浙江杭州组建空5军。第11军番号撤销,军部改建为空军第5军军部、所属部队第182师改铁道兵,第32、第33师分别调归第16军、第60军。

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1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这个纵队是由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发展而来的。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是以太行军区六分区机关及直属队、韦(杰)支队、石(志本)支队、秦(基伟)向(守志)支队于1945年11月5日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组建,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段君毅,副司令员王近山、韦杰,参谋长张廷发,政治部主任鲍先志/下辖第16、第17、第18旅。共1.3万余人。纵队成立后未及整训,即参加在峭河、白晋、安北等地区作战,先后歼敌4000余人。

1946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野战指挥部组成后,该纵队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8月,该纵队出击陇海线,首战兰封告捷,全歼守敌3000余人,缴获坦克11辆;继克杞县、歼敌800人。接着参加定陶战役,主攻大杨湖,全歼守敌第59团,为取得战役全胜奠定基础。10月,参加巨野、鄄南战役。11月,参加滑县战役,奔袭上官村,全歼敌第104旅。接着又回师鲁西南,参加巨(野)金(乡)鱼(台)战役,全歼敌整编第4纵队。

  3月,王近山任纵队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鲍先志任政治部主任。下旬,参加豫北反攻,一举攻克汤阴城,歼敌暂编第3纵队8000余人,生俘敌中将纵队司令孙殿英。3月,鲍先志任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5月初,纵队在汤阴地区整训整补,全纵队达2万余人。6月30日,纵队作为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的主力之一,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参加揭开我军战略进攻序幕的鲁西南战役。在该战役中,围攻定陶,全歼守敌第153旅及地方团队共4000余人,取得纵队战史上第一次单独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旅的重大胜利。之后,又相继参加了六营集、羊山集战斗,歼敌5000余人。鲁西南战役结束后,随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徒涉黄泛区,渡过沙河、洪河,抵达汝河北岸。在弟峰。11月,参加金城防御作战。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圆满完成防御作战任务。1952年11月底,作为战役预备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经艰苦奋战,恢复和巩固了阵地,彻底粉碎了敌人吹嘘的“金化攻势”,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1954年4月,第12军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1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31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386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

  1930年12月,六霍、商南起义的红3师一部和红2师两个连以及六霍补充营合编为红1军第3师第7团,共500余人。红7团成立后,投入了第1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1月,红1军和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7团改为红4军独立团。2月,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萧方任师长,王小亭任政治委员。3月,中央教导第2师和鄂东警卫第2团组成红4军第12师,许继慎任师长,庞永俊仁政委。6月,毛正初领导的六安独立团编为红12师第35团。10月,以红12师师部和第34团为基础,另调红10师第28团和红11师第31团改编为红25军第73师,刘英任师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11月,红25军归红四方面军序列。

  1933年7月,以红73师为基础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1军,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下辖第91、第92、第93师,近万人。1934年11月部队进行整编,孙玉清、余天云先后任军长,曾传六、詹才芳先后任政委。1935年3月,红31军参加了强渡嘉陵江战役,攻占敌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敌1个旅。此后,参加长征,部队屡历险境,往返雪山草地,英勇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胜利到达陕甘苏区。这一时期,红31军转战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西康、甘肃、宁夏等省,参加了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万里长征,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7年8月,红31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陈赓任旅长,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71、第772团。9月,第386旅在师部率领下进入晋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参加建立以太行地区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10月,第386旅在七亘村创两次伏击成功的光辉战例,以伤亡50余人的代价获得了歼日伪军400余人,缴骡马近400匹和大批军用物资的战果。尔后又进行了黄岩底、长生日、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香城固等战斗,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中,第386旅转战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战斗850余次,毙伤俘日伪顽军2.5万余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我军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粉碎蒋介石向我解放区腹地进攻的企图,第386旅协同友邻部队,胜利地进行了上党战役,该旅歼敌7500余人。1945年10月,第386旅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下辖第28、第29、第30团,约7000人。同时,以太岳军区武装一部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下辖第37、第38、第39团。1946年6月,为粉碎胡宗南、阎锡山向我晋南的南北夹攻,第10旅先后参加了闻夏、同蒲、临浮战役,三战三捷。随后,西进吕梁,参加了晋西南、汾(阳)孝(义)等战役。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第10、第13旅同兄弟部队一道,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开创豫西解放区。

  1948年3月,第10、第13旅转战河南,参加了洛阳、宛西、宛东战役和豫东阻击作战,粉碎了敌对中原的分区防御体系。此后,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第13旅及豫西军区三分区、六分区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郾城县黄阁村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陈康任副军长,廖冠贤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任学恭任后勤部部长。全军共2.9万余人。下辖原第10旅改第37师,周学义任师长、雷起云任师政治委员;第13旅改称第38师,徐其孝任师长,南静之任师政治委员;原豫西军区部队改编组成第39师,黎锡福任师长,侯德才任师政治委员。同年4月,第13军参加渡江战役,其第109团荣获兵团“渡江杀敌第一功”
锦旗一面。之后,参加了粤桂边追歼战、滇南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第13军同兄弟部队一起,先后转战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参加了10多个著名战役,进行了数百次大小战斗。

1950年1月,第13军抽调干部、战士1700余人、骡马1000余匹,组成辎重团,调归第18军,支援进军西藏。尔后,第13军在云南进行剿匪作战,剿灭土匪318股,共5.5万余人,保卫了边疆。1950年3月,第13军兼滇南卫戍区,归第4兵团兼云南军区建制。1950年6月,第13军警卫团调第15军,并另抽调干部、战士1万余名组成补训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4年5月部队随第15军回国。

第13集团军属下的第37、第38师参加过朝鲜战争。第13集团军的第149师原为第18军的52师,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第50军149师与由张国华和谭冠三指挥的西藏军区第18军52师对调防务并互换番号,52师改称149师调入50军。1985年第50军撤销番号后,属下的主力第149师编入第13军,进驻四川乐山。

从第13军的历史看,既是红军时期的老部队,又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担当战略机动部队的角色,先后编入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四个野战军中的三个,与军中各方面的领导人关系都不错,四面有缘。因此,在八十年代末的裁军整编中,荣幸列编甲类集团军,活活把同军区在反越战中有出色表现的“山地猛虎”——第14军挤出了甲类军的行列。当然,这也与13军属于成都军区,14军属于合并前的昆明军区属于外来户有关系。所以,原14军的军长廖锡龙升任为成都军区司令后,与麾下的第13集团军始终有一份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1979年对越自卫作战中,13军作为西线主力,从云南进入越南的黄连山省,虽然完成了作战任务,但因越军主力布于老山、者阴山一线,第13军并没有碰上如14军那样的两山战役的激烈战斗,没有值得一书功勋。

第13军一直驻守西南地区,是作为中印中越边境的战略预备队使用的,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受到照顾。七十年代大三线的建设,四川、重庆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军事工业群,得地利之便,一些新定型的步兵战车、坦克、装甲车等往往以试用为名先装备成都军区的部队。第13军属下的第149师就是陆军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一批整编改装的机械化师,属于军委配置在西南方向针对中印边界的快速反应部队。

由于成都军区的防区包括中印、中越两个方向,而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作为军区面向两个方向预备队的第13集团军装备配置就很有些麻烦。中越边境属于热带亚热带丛林和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的装甲坦克部队的机动,反越自卫战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印边境,除边界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外,山里山外都是高寒地带,虽地处高原,相对海拔却也大多是平地,适宜机械化部队的行动。第13军应该定位于何种作战样态?一直是军方挠头的事。好在陆军航空兵的建立,能满足多种地理环境的作战要求,成都有隶属总参陆航局建制但归第13集团军编成的陆军航空兵团,这将会大大提高第13军的机动能力和作战效能,完成守卫祖国西南大门的重任。

在军队经商的大潮中,第13集团军不十分光彩,是四川地区有名的倒爷,军中发生过多起贪污腐败的丑闻。最惊人的,莫过于1998年11月下旬,副军长崔国栋少将因清理账务,在下榻的西昌空军招待所被杀,引起高层的震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军中铁幕外人虽不知,但造成的影响可实在玷污第13集团军的光荣历史,令人痛心。

第13集团军现属成都军区,军部驻重庆江津。现任军长张又侠,政委邱建。

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1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岳军区的“抗敌决死第1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

  1937年8月1日,在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同年10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扩编为“决死第1纵队”,鲁应麟任纵队长,薄一波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总队。1938年春,又成立第3总队,7、8月又组成游击第1、第2团和第三专署保安第5、第6团等部队。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1次反共高潮,制造“十二月事变”,进攻八路军晋西支队和抗敌决死纵队。在晋西北区党委和第120师组织掩护下,晋西支队和决死队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粉碎了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随后,“决死纵队”经过政治整军,按八路军建制整编,仍沿用“决死纵队”番号,下辖第25、第38、第42、第57、第59团。纵队长兼政治委员薄一波,副纵队长牛佩琮,参谋长颜天民,政治部主任王鹤峰。1940年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决死纵队”编入晋西北军区,1941年初,晋西南地区洪赵支队进入太岳区,归决死第1纵队领导。同年1月14日,决死第1纵队兼太岳军区。8月,决死第1纵队改称决死第1旅,归八路军太岳纵队建制。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辖第1至第5军区,属八路军总部建制。1942年1月归八路军第129师建制。1942年冬,日寇纠集3万余人,占领山西沁源进行“山岳剿共实验”,决死第1旅奉命成立“沁源围困委员会”,实行围困战,组织野战部队和民兵基于队,在全县13个区进行游击活动,清室空野,骚扰敌人,派人潜入城内,填死水井,或扔进死狗死猪,灌入粪便;断敌人的补给线等等。最后,迫使日伪军撤离沁源城。1943年3月,决死第1旅随同军区部队先后进行了济垣战役、豫北战役等作战。1945年8月,决死第1旅参加战略反攻,先后收复县城7座。

  1945年10月23日,太岳军区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韩钧任副司令员,杨奇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第11、第12旅。其中决死第1旅改编为第11旅。第4纵队组成后,随即参加了上党战役,生俘阎锡山中将炮兵指挥胡三余以下两千余人。

  1946年6至9月,参加闻(喜)夏(县)、同蒲、临浮战役。在临浮战役中,又于官誉地区消灭了蒋介石精锐“天下第1旅”第2团。11月至翌年1月,参加吕梁、汾孝战役。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决定由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新编第7团、第2军分区警卫团、第4军分区独立第1团在山西灵石地区组建太岳军区第22旅。4至5月,第4纵队及第22旅在晋南地区进行攻势作战,歼敌1.4万余人。7月,第4纵队及太岳军区第22旅归陈(赓)谢(富治)集团指挥。8月,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后转至伏牛山麓,开辟豫西根据地。11月,第11旅第33团组建豫西第2军分区,第22旅(其第64团调归豫西第1军分区)归第4纵队建制。1948年1月,第4纵队在襄城、方城地区进行新式整军。3月参加洛阳战役,与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一起,全歼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等部共2万余人。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先后参加宛西、宛东、郑州等战役,后又参加淮海战役,攻占符离集车站,断敌退路;在南坪阻击援敌,保证主力部队于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

  1949年2月14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长李成芳,政治委员雷荣天,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朱佩,党元成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1旅改称为第40师,刘丰任师长、侯良辅任师政治委员;第22旅改称第41师,查玉升任师长,丁荣昌任师政治委员;由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原国民党军第110师改编组成第42师,廖运周任师长,张子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4军组建后,归第2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4月,第14军参加了渡江作战,切断浙赣线,配合友邻部队解放南昌,再由赣州南进,直插三水城下,威逼敌第103师师长曾三元率部起义。而后部队继续向高要、鹤山追击,在宅梧地区将敌第91师包围,迫敌师长刘体仁以下1700余人投降。卡住了北江、西江汇合点,控制了敌人逃窜广西的要道。接着向阳春、阳江方向追击,经九天九夜连续行军作战,在阳江地区歼敌第50军、第39军、保安第2师、第13兵团部、第21兵团部等4万多人(俘敌30300人,毙敌10000余人)。国民党海军第4巡逻联合舰队官兵500余人,率11艘军舰向我投诚。
  广东战役结束后,第14军进军广西、云南。经茂名阻击战斗、博白追击战斗后,部队昼夜兼程,强渡钦江,直插钦州,粉碎了白崇禧集团逃往海南岛的企图。经钦州地区一战。第14军俘敌第7军军长阎仁毅等将校级军官938名,校以下官兵44168人,毙伤敌1900余人,缴获汽车245辆,军用物资一部。而后,部队入滇,在大理、丽江、保山一带完成了剿灭匪患,帮助地方建立政权等任务。

195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第14军兼云南军区所属滇西卫戍区,归第4兵团兼云南军区建制。50年代后第14军一直驻守云南,1959年部分部队参加了西藏平叛的战斗。在60,70年代的援越抗美时期,该军不仅担负著滇越铁路和公路的守卫任务,而且还曾有两个团去越南帮助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重要桥梁、工厂,在后方的战略要地负责阻击美军、南越特工队的偷袭。1968年该军移防昆明。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平时的演练,该军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丛林作战经验。被誉为“丛林猛虎”。

  1979年2月至3月,第14军做为西线主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攻占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并前出铺楼,切断7号公路,控制了红河渡口,胜利完成任务。之后1981年5月,第42师收复扣林山,第126团1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称号。1984年4月28日,第40师配属第41师122团发起收复老山战斗,经一日激战,40师一部7分钟占领662.6高地,5时20分攻上老山主峰。5月15日,第122团两个营在边防第15团配合下攻占八里河东山。

第14集团军军部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原代号为35201部队,隶属成都军区,是1985年由14军改编的,下辖40,41师和原11军31师和32师4个步兵师,并编入炮兵第4师、坦克旅和高炮旅。90年代中期以后,41师于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步兵第32师改为云南省陆军预备役师,坦克旅改为装甲旅,步兵第31师91团和步兵第40师120团也分别改编为师装甲团。现任军长刘亚红,政委朱汉宾。

  刚刚离任的军事科学院院长王祖训曾于1988-1990年任该集团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