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之:44-4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入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部等地区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1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三师、陕甘宁教导第1旅、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等各抽调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沈阳、长春、四平和辽北、吉西等地区。其中进至沈阳的冀东军区和晋绥军区的部队,于10月扩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其他部队分别扩编为地方武装团队。这些旅团在西满军区领导下,开辟辽北、吉西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参加四平保卫战和开鲁、通辽、茂林等攻坚战。

  1947年2月至3月,以上述作战地区的地方武装团队合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5月中旬至6月初,3个独立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作战牺牲。8月,在吉林双辽县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第19、第20、第21师。全纵队2.1万余人。9月至11月参加东北秋季攻势。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

  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4月至8月,在四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0月,参加辽沈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尔后将国民党军第9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地区,歼敌4万余人,俘国民党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和第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

  1948年11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原第19师改称第130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131师,刘水源任师长,罗友容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132师,李化民任师长,朱民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7师,曾敬烦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全军4.8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序列。

  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由天津向华中南进军。6月,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该军在九江渡长江参加湘赣战役。10月至11月,参加广东战役,尔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缴匪任务。

  1950年5月至8月,第131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万山群岛。9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

  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

  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1944年9月19日,冀东(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

  1945年10月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欠3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月,上述三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黄永胜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4月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隶属关系未变。黄永胜任军长,丘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军长,黄鹄显任参谋长,端德彰任政治部主任。第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134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第24师改称第135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由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第158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们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今解放桥)。3月,第45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4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9、10月,在衡宝战役中,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该军第135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团防御纵深,顽强阻击国民党军南逃,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12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俘其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15名。12月下旬,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1950年2月,以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至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第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1950年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1951年3月,45军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地区。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师调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师(欠一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师另一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第134师,1969年改为第161师,1985年撤销。第135师,1969年改为第162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初期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东暴动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战斗力量基础组建的。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配合下,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万工农抗日暴动,建立了抗日武装。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陆续派遣许多红军干部到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中担任各级领导。10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支队便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

  1940年7月,这支武装力量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第13团,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百团大战。

  1942年11月,第13军分区抽调第12、第13团与所属各县大队、基干队合编为7个地方区队,在长城内外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1945年1月,奉晋察冀军区的命令,第13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辖第14至第18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组成后,投入抗日战争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北出长城,进军热(河)南、辽(宁)西。

  1945年战略反攻后,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编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同年10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11月又调回晋察冀军区。同时根据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部队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改编为冀东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冀东军区第11、第12、第13、第14旅。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立即投入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接连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以及打退美军直接进犯的安平作战等,保卫了冀东解放区。

  1946年6月至8月,冀东军区野战部队进行了整编,先编为第11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参谋长彭寿生。各旅依次改称为第25、第26、第27师。全纵队2.3万余人。不久,部队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番号未变。1948年9月,第9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先取得锦北战斗重大胜利,后担任锦州城南突破任务,迅速打开突破口,随即向纵深发展,歼敌1.5万人,并活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上将副司令范汉杰、兵团中将司令卢滩泉。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从锦州直插营口,追歼逃敌,阻绝了大部敌人从海上逃跑,解放了营口。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归东北野战军建制。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杨梅生任副军长,袁渊任参谋长,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第25师改称第136师,曾雍雅任师长,徐光华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137师,萧全夫任师长,李振声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为138师,任昌辉任师长,王文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9师,陈宗坤任师长。改编后,全军共4.7万余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6军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对天津国民党的包围。在天津攻坚战中,担负由南向北的突击任务,歼敌1.5万余人。尔后转进河北霸县地区,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第121师和273师,将其士兵3600余人分别补入各部队。

  1949年4月初,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上旬,渡过长江,直逼长沙城下,促进了长沙的和平解放。此后,第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138师担任长沙警备任务;第136师、第137师参加衡(阳)宝(庆)战役。继之,又先后遂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务。

  1951年1月,该军奉命进驻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防的任务。1952年9月,第4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此时军长萧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在此之前,第133师调入,原辖之第138师调出。在朝鲜战场,第46军先后参加三次攻打马踏里战斗,以后又担任西海岸守务任务和"三八"线临津江北岸的防御任务。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

1955年10月21日,46军进驻吉林。1975年7月,46军调入江苏徐州,后调山东临沂。1985年撤销46军。第136师(1998年与开封陆军预备役师合并,改为河南省陆军预备役第136师)改归第26集团军。第137师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47军所属各师,在编入该军建制之前,各有不同的战斗经历。

该军第139师的前身,是1930年10月在湘赣边根据地成立的红军独立第1师。1932年10月,该师编入红8军并改称第22师。1933年6月,编入红6军团,改称第17师,师长由红6军团长萧克兼任,蔡会文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红军突围西征、回师东进、转战湘黔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该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1937年9月,随第120师开赴抗日前线(第718团和师直留守陕甘宁边区),先后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灵邱、广灵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腰涧等战役战斗;配合第120师主力粉碎了日军多路围攻。1939年9月,奉命返回陕西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940年底,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进至南泥湾开展举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1944年11月,第359旅先后分两批组成南下支队,向华南敌后挺进。1945年8月,抽下第2支队(刘转军任司令员,晏福行任政治委员)奉命北上河南孟县地区。10月,进至字宁辽阳地区,扩编后恢复第359旅番号,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1947年1月改编为东 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8师。

  该军第140师的前身,是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以曹里怀等率领的冀鲁豫军区、第359旅先遣队和太行区的部分干部分骨干扩编成立的长春保安总队,曹里怀任总了人司令员,刘居英任政治委员。总队成立后,主要战斗的长春、吉林附近地区。曾先后参加 了北满和西剿匪及解放长春、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共歼敌近万人。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9师。

 该军第141师的前身,是1947年2月1日在吉林省桦甸县桦树林子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东满独立第1师,赖传珠任师长,唐天际任政治委员 。该师成立后,归东满军区指挥,主要活动于东满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吉林以东地区多次战斗、东北夏季攻势和吉林、长春以南地区等战役战斗。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30师。


  1947年9月10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成立后,立即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参加大小战斗19次,攻克了吉林、德惠、中固等敌据点。1947年底至1948年初,第10纵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秋季攻势,攻克了开原等城镇。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第10纵队奉命从开原、昌图地区出发,并指挥第1纵队第3师、辽南独立第2师、蒙古骑兵师,首先进至新立屯以南地区,组织运动防御,截击由沈阳西援锦州之敌;尔后进至黑山、大虎山,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不仅保障主力攻克锦州,而且还和兄弟部队一道粉碎了敌人重占锦州的企图。当廖耀湘兵团放弃夺取黑山、大虎山计划,向营口逃跑时,第10纵队奉命全线出击,追歼逃敌。此役,重创敌新1军、新6军、第71军等,歼敌1.4万余人,俘敌新6军军长李 涛,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第28师改称第139师,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140师,叶建民会代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8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60师,王明贵任师长,邹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同月,第47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该军担任改编傅作义部第262、第297师的任务。同时,第160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1师改称第160师,调归第47军建制。

  1949年4月,第47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向江南进军。7月,参加宜沙战役。9月,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在湘西大庸歼敌第122军一部,生俘敌军长张绍勋以下5000余人。8月,第160师调归第12兵团(湖南军区)建制。10月底,该军军部和第139、第141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俘川湘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钟彬和江阳舰队中将司令官叶裕如等;第140师留湘西执行剿匪与维护交通线任务。1950年1月,第47军奉命返回湘西,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连续作战一年多,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

  1951年2月,第4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6月17日,该军奉命率第140、第141师进至临津江东,接替志愿军第65军防务。第139师进至开城,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同年12月,该军奉命将临津江东岸防务移交第39军,撤至龙化、成川地区整训。在整训期间,涌现出舍身救儿童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1952年11月,第47军奉命第二次开赴临津江东西两岸,接替志愿军第39军防务。涌现出郝志新、净成恩、马一钧、李太林、陈启瑶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3年4月,第47奉命将临津江防务移交志愿军第1军后,。撤至谷山、松田油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6月,奉命进至安州、肃川、汉川地区,接替志愿军第38军西海岸防务。

1954年9月第47军从朝鲜回国,驻防雷州半岛,1960年移防湖南衡阳。1963年11月,该军出现了为保护列车安全,勇拦惊马而壮烈牺牲的“爱民模范”欧阳海,所在的3连7班被国防部授予“欧阳海班”荣誉称号。1964年全军“大比武”中,步兵第141师侦察连又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尖兵连”称号。1970年第47军北调陕西。文革期间魏京生走后门混进该军141师423团,后又走后门复员回京。

第47集团军驻守陕西省,原代号为84870部队,隶属兰州军区,是1985年由陆军第47军改编而成的。辖139,141师和原19军56师共计三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6师)和高炮旅。1985-1987年集团军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步兵第139师417团4连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四连”荣誉称号,并涌现出马玉革、顾金海等著名战斗英雄。后来轰动社会的徐良当年也是在这个军。1998年后,步兵第56师改为摩步旅,坦克旅也改为装甲旅。步兵第141师被改编为陕西省陆军预备役师。现任军长常万全,政委骆正平。

1985年编入47集团军的步兵第56师前身为1945年10月由冀南军区部队组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5旅,1949年1月改为第10军29师,参加过挺进中原和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1951年1月调归15军赴朝参战,在1952年秋季有限目的反击作战中涌现出伟大的战斗英雄邱少云,1961年15军改为空降军后,29师改为武汉军区独立师,1967年重建第17军时改为第49师,1969年第17军撤销,再次归回武汉军区,后北上兰州军区调入重建的第19军,番号也改为第56师。这个师是解放军建制隶属关系变动最多的一个师。

在1988年以后的新上将中,现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部常务副总参谋长郭伯雄曾于1992-1994年任该集团军军长。1995年起就担任副总参谋长的钱树根也曾担任该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