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14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了北京。毛泽东在武汉一住就是一个半月,直到4月29日下午才离开。专列载着毛泽东驶向了湖南长沙,那是也是毛泽东去得最多的地方。毛泽东在长沙住了不到一个月,5月中旬,他忽然提出了顺道重上革命摇篮井冈山。这一年毛泽东72岁,已阔别井冈山38年。
毛主席要上井冈山啦—1965年5月19日,江西省委并井冈山管理局接到了汪东兴打来的电话,通知他们准备22日接待毛泽东上山。这可是国字第一号接待任务,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尽快做好了宾馆附近的安全保卫和环境卫生工作。同时决定,暂不对外公开毛泽东秘密上山的消息。
5月21日上午,毛泽东离开湖南省委第九招待所三号楼,当晚住在与江西交界的茶陵县。第二天,车队进入了井冈山区域。车队在茅坪只是绕着谢氏公祠和八角楼缓缓地转了一圈,就接着穿越崇山峻岭,平衡且快速地驶向黄洋界山顶。
毛泽东手持拐杖,站在高处,极目远眺。过了很多时间,毛泽东才收回目光,转回身走到当年曾经烽烟弥漫的哨口。这片遗址经过36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那门令“黄洋界上炮声隆”的大炮也忠于职守,静静地矗立在哨口上。毛泽东带着岁月的记忆与深情,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大炮的炮身。
他又来到一座木制纪念碑前,碑南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纪念碑”几个大字,北面则是印刷体毛泽东词作《西江月 井冈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仰视着碑文,充满激情地读了起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太阳落山前,十多辆车组成的车队,依次下了黄洋界,安全护送毛泽东抵达茨坪,住进了井冈山宾馆115号房间,这一住就是8天。5月25日,毛泽东上井冈山的第三天,一气呵成写下了《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词作写就不久,正巧汪东兴递送文件走进毛泽东房间,。他看到毛泽东正在对初稿进行推敲,于是忍不住问道:“主席,这首词发不发表?”毛泽东虽然诗兴甚浓,但回答:“再放一放。”他并不急于发表。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是他下定决心发动群众同他一道“反修防修”的一次思考之旅。关于中共中央出了修正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才形成的。他认为这些人官做大了,政治思想开始变了,同修正主义越来越近了。为此,他多次讲中国出了修正主义的问题。另一方面,他正在寻找一个新的方法,力图解决中国出现修正主义的问题。
5月28日下午,毛泽东接见了老红军、井冈山干部和群众,同他们合影。毛泽东同大家握手之后,管理局的同志请毛泽东站在前排中央,井冈山各级领导站在两边,井冈山新老同志、烈士遗孀同他一起合影留念。随后,毛泽东又在宾馆门前分别与四批干部、群众代表合影。
毛泽东结束了近三个月的“旅行”,带着他的思考,也带着他的诗作,回到了北京。《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在被搁置11年后,于1976年元旦,被毛泽东批准发表: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