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去世后,国内外舆论密切关注着一个重大话题,即由谁来接替中国总理的职务。这也成为重病中的毛泽东念叨的头等大事。
本来,早已主持国务院工作并排名第一副总理的邓小平,理应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一年前毛泽东把“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的邓小平扶上了马,现在又因为“右倾翻案”而要他“下马”。“反击右倾翻案风”已持续两个月,使这种选择很难成为可能。
1975年12月以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央政治局继续开会,听取邓小平的检讨。在此期间,邓小平暂时留在原来的岗位,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许多重要事务还是由邓小平具体负责。1976年1月12日,他建议印发邓小平的两次书面检查,并指示将这件事“暂时限制在政治局范围”。15日,邓小平出席周恩来追悼大会并至悼词,这也是毛泽东力排众议的结果。
1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邓小平致信毛泽东,再次提请“解除我担负的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责任”。第二天上午,毛泽东在听取毛远新关于中央政治局会议情况汇报时表示:邓小平还是人民内部问题,引导得好,可以不走到对抗方面去。
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确定一位国务院的主要负责人。对此关乎全局的问题,重病中的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始终没有将大权交给“四人帮“。张玉凤记得:”这些天来,主席醒来,总是在扳手指头,考虑问题。还问我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我就报出当时政治局委员的名字。
1月中旬,毛远新来见主席。他问主席对总理的人选有什么考虑。主席考虑了一下说:要告诉王洪文、张春桥让一下。然后主席扳着手指数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最后说,还是华国锋比较好些。毛远新点头说是。就这样,主席提议‘华任代总理,主持政治局工作’。“
可以看出,毛泽东选取华国锋当周恩来的接班人,是颇费苦心的,毛泽东知道:华国锋不是“四人帮“的人,与”四人帮“在本质上不一样。1月28日,毛泽东提议,由华国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2月2日,中央发出通知,宣布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
这个通知,对江青一伙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醒来盘算,原第一副总理次已经自身难保,总理的职位一定会落在张春桥的身上。张春桥极其失落。他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充满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