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截至目前共6批138项),茶文化遗产有16项,涵盖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更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按茶树属山茶科茶属,全世界已发现共约100余种,在中国就有60种以上,而以云南省为最多。云南地处北回归线南北附近,属亚热带雨林地带,地势高峻,山峦起伏,在低纬度和高海拔的交互影响下,具备寒、温、热三种气候,温暖湿润的条件适宜于茶树生长,因而也成为茶树的起源中心。1959年,科研人员在云南勐海县南糯山密林中发现三株两人抱不拢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长达千年,当地称之为“茶树王”。(这株高龄的“茶树王”终因年老体弱多病,于1994年12月初冬枯倒寿终)
中国的茶叶品种众多,各有千秋,分类方式众多,但最被国人熟知和广泛认同的就是按照茶的色泽与加工方法分类:绿茶---示发酵茶,名品众多: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红茶----全发酵茶,江西浮梁清代以后就有红茶出产;乌龙茶---半发酵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名品有安溪铁观音;黄茶---轻发酵茶,有2000年茶叶栽培史的雅安蒙顶,其蓼芽就是黄茶代表;白花---轻发酵茶,代表产品有福鼎白茶;黑茶---后发酵茶,本文的主角普洱就是黑茶。
在各种茶叶里,自古以来就成为区域经济支柱,甚至城市都与茶叶同名的,只有一个“普洱”。这也从侧面展现了“普洱茶”的不凡之处。所谓“普洱茶”,并不是一种茶树的名称,而是指云南省南部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一带出产的一种以乔木大叶种茶为原料,以特有的晒青蒸压传统方法加工制作而成的茶。
古书提到了普洱茶的制作特点,即“蒸而成团”,就是经萎凋、杀青、揉捻、晒青后的毛茶,蒸软后压制成的紧压茶。作为后发酵茶的普洱茶,经蒸压存放后才更具有醇和、耐泡、陈香等特点,不仅口感好,也更有利于健康。这道“成团”工序的有无,也形成了如今普洱茶以形状区分的两个分类,也就是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散茶指的是没有紧压的茶,成品就是散条型,显得条互补粗壮肥大,有的是一种很细小的芽尖茶,这是散茶采摘茶叶的芽尖部分制作的。普洱散茶包括传统的毛尖和粗叶茶。
普洱紧茶则是把散茶蒸软,然后填到固定的模具中,进行压制,成为特定形状的成品。普洱饼茶出现就是为方便储藏以及运输,历史上一饼定为357克,七饼为一筒(提),方便货物计算以及驮马运输。另外还有一种砖茶,一般每块约等于半块砖那么大,呈长方形。这种砖茶非常结实,每块重量在250克到1000克左右,非常适合长途运输。
受茶叶产地、采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普洱茶又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以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较佳。二月间采摘、茶蕊级细而白的茶叶,称为“毛尖”,为上品。随后茶农将所采之茶上笼略蒸,揉为团饼,其叶犹嫩、味道亦佳者称“芽茶”。三四月间采摘及加工者称“江满茶”。采于六七月间的称“谷花茶”。少女在雨季之前采摘、出售以备嫁妆者,则谓“女儿茶”。
普洱茶丰富多彩的茶艺和茶道文化,体现出了云南边地少数民族多样的乡土民风。因此,2012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名录”。该组织指出:“中国云南省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全国野生茶树群落面积最大、古茶园、老茶树、野生茶树数量最多的省份。普洱茶农业体系以及普洱茶和茶文化为核心。该地区的人们开始采集和使用茶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从清代开始,普洱茶的饮用人群突破了产地的局限。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下降地带和云贵高原中心部位,山区面积占云南全省的94%,到处群山连天,峡谷深切,潇洒纵横,使得云南自古以来就以交通闭塞被世人所知。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马帮”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应运而生。马帮是古代地区运输的主要力量,包括马和牛两种运输工具,他们从普洱府,将普洱茶运往各地,再将各地的马、牛,及各种物产运回云南。
正是马帮,为历史留下一条滇藏之间的“茶马古道”。普洱茶正是经由这条茶马古道输入藏族地区。藏族人民对饮茶的喜好是任何其他的爱好都无法与之比拟的。藏族饮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清茶几种方式。可是,从地理环境来看,藏区酷寒的高原气候根本不适宜茶树的生长,所以所有的茶叶消费长期依靠四川供给。然而,在明清之交,因遭受战乱破坏,四川运销西藏之茶大幅度减少,于是滇茶背上,以云南茶叶与西藏交易马匹。
清代的普洱茶,甚至一跃而成为宫廷御用的“贡茶”。云南贡茶入京大约始自康熙朝。有清一代,云南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光绪朝的末期。著名茶叶专家王郁风回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包括普洱茶与茶膏。
除宫廷饮用之外,普洱茶也被清廷当作“厚往薄来”的一种赐品。清朝赠送外邦的国礼,除珍宝、玉器、瓷器、漆器、绸缎外,还有普洱茶,这自然帮助普洱茶彻底走出滇南的大山,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到民国时期,普洱茶延续了清朝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平民化,成为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至爱,远销南洋、欧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洱茶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制成普洱茶熟茶。相对于晒青紧压茶自然发酵成熟前的“生茶”,普洱茶熟茶制成之初,它的原料经“渥堆”(发酵)后已是“熟”的,茶叶中的叶绿素破坏、氧化产生茶黄素及茶红素,并将蛋白质水解成为味道甘甜的氨基酸,于是有了陈香与醇和,故被俗称为“熟茶”。熟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主要的工序是渥堆。渥堆好坏有很大程度上决定普洱茶色香味品质的形成。1975年后,各种普洱茶熟茶产品风起云涌,开启了普洱茶的“熟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