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上的羊楼洞砖茶传奇

在富庶的江汉平原南沿,幕阜山北缘,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东南角,坐落着一个名叫“羊楼洞”的村子。据说这个显得有些奇特的名字,源自当地万山如羊、泉洞众多,又有街市茶铺馆楼林立。在明清与民国时期,羊楼洞村以砖茶集散地闻名,也因此成为中俄万里茶路的一个重要源头。

湖北省赤壁市,不光是有着“赤壁之战”古战场之地,还是一方茶叶生产的沃土。赤壁所在的鄂南、湘北一带,山峦重叠,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加上当地土壤多酸性红壤和黄壤,富含游离的铝、铁离子,不太适合南方许多常见农作物(如水稻)的生长,却适合要求酸性土壤的茶树、楠竹、杉树等林特产植物的生长,所以自古以来,这片地区就已种植茶树,出产茶叶。

赤壁羊楼洞茶园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鄂南茶区生产的茶已颇具特点,质量既好,影响也大。从唐代开始,今天的湖北南部地区开始将野生茶人工栽培成为茶叶,出现“惟以植茶为业”的专业茶农。具体到羊楼洞地区,此地三面环山,北面是由许多连绵不断的低山丘陵构成的一脉山体,总称为北山。南面为松峰山,因古时山顶有一棵松树而得名,同时因为该山盛产芙蓉,又称芙蓉山,海拔256.6米,面积近2平方千米,系黄土、石灰岩构成。

该山自古以来就被当地人选为种茶基地,山坡上有许多古茶树,有一棵相传是唐代留下来的老茶树。东南面是马鞍山,因马鞍山与松峰山一脉相连,所构成的形状像马鞍而得名。羊楼洞周围多低山丘陵的地形为茶叶的种植恰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民国时期,湖北政府机关经常用“羊楼洞茶区”一词代指以羊楼洞为中心的整个鄂南产茶区,包括蒲圻(赤壁)、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嘉鱼六县市。

羊楼洞茶区所产的茶叶,统称为“洞茶”。茶分青茶、红茶、老茶三种,青茶最细,红茶次之,老茶更次之。青茶采摘期间,约在谷雨后,红茶在立夏左右,老茶从芒种起至立秋止。从外观看,“洞茶”就是所谓“砖茶”。砖茶不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它是人们通过外力,把原料茶压制成砖形的一种再加工茶。

压制赵李桥砖茶的模具

论起“砖茶”的源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早在《宋史 食货志.茶》载:“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里所谓的“片茶”,就是把茶叶蒸后压成饼状,也就是后世的砖茶雏形。宋代是团饼茶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作为“贡茶”的“龙团凤饼”。到明永乐年间,人们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

清代,“帽盒茶”演变出真正的砖茶。这种砖茶改原来的圆柱体为长方体,这样将多块洞砖装箱运输可以节省空间;另外在制作技术上,羊楼洞砖茶改良了帽盒茶压制过程中的脚跺程度,“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

19世纪晚期,羊楼洞的一家茶叶包装厂

在“洞茶“里,砖茶又分为青砖茶与米砖茶。青砖茶以黑茶为原料,经筛分、压制、干燥诸环节,形成的砖型紧压茶。米砖茶则是以红茶末为原料,直接压制成砖茶的紧压茶。其洒面及里茶均用茶米,故称米砖。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7月31日,羊楼洞所在的赤壁市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青砖茶之乡“荣誉称号。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随后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

羊楼洞砖茶

显而易见,砖茶的诞生,方便了长途运输的需要。而由羊楼洞出发,小船水路或独轮车陆路30里即可抵达良港新店。由新店扬帆起航,从新溪河直下,纵穿60里黄盖湖进入台,遇顺风一天一夜可达汉口。汉口自清康熙年间开始繁华,到乾隆期已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在汉口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八座石阶大码头旁每天都停泊着大小船只两千多艘,上下货物川流不息,其中每年运出茶叶约80万担。

随着“洞茶”远销,作为砖茶集散地羊楼洞也盛极一时,其人口一度超过蒲圻县城,而被誉为“小汉口”。那条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羊楼洞古街至今犹在,并于2002年入选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街面全部由青石板铺成,伴着数条丁字小巷。街道两边保留着100多家店铺,茶楼、餐馆、药铺、杂货铺、酒馆等各种商铺一应俱全,更显当年古镇商业的繁华。

羊楼洞古街

1697年,受益于康熙帝开放蒙汉民间贸易,羊楼洞边销“帽盒茶”年产量首达80万斤。到18世纪后期,“三玉川”“巨盛川”等茶庄销售的“川”字牌青砖洞茶一时炙手可热。在蒙古牧民中,“川”字牌洞茶更是家喻户晓。

“川“字牌青砖洞茶

这些砖茶“出塞”之后,其地位与影响远远超出“饮料”范畴。一些进入蒙地的内地商人除用米、布直接易皮毛以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有时,商人们深入更偏僻地区,便可以用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的事屡见不鲜。实际上,易于携带的砖茶承担了“货币”角色。

1909年,米克·洛斯拍摄的正在运送茶叶的骆驼队

令人吃惊的是,这条通往塞外的“砖茶之路”最后延伸到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以彼得大帝为名,之后也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首都,是一个面向欧洲的桥头堡。如同其他语言一样,俄语里的“茶”发音也来自汉语。如今,茶叶据说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家庭饮料”。俄国人认为茶叶具有舒心、提神、醒脑、养气、去闷和解忧的功效。在俄罗斯几乎人人喝茶,按人口计算的茶叶消费量可以排到世界前列。

俄国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气候条件完全不适合茶叶种植,所需茶叶自然需要从中国进口。18世纪末以前,俄国市场上消费中国茶的主要是西伯利亚人。输俄茶叶以砖茶为主,西伯利亚人混以肉末、奶油和盐饮用。砖茶在外贝加尔边区,尤其在恰克图的一般居民当中饮用极广,极端必需,以致往往可以当钱用。在出卖货物时,宁愿要砖茶而不要钱,因为他们确信在任何地方都能以砖茶代替钱用。

恰克图在俄国和西欧历史文献中享有“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的美誉。来自羊楼洞茶区的砖茶,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呢?第一步,洞砖茶先由长江水运抵达汉口,然后改道汉江上溯襄阳,起岸;再由陆路马匹驮运,一路向北。这之后,先走河南社旗,过平顶山、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在鲁村换畜力大车,经太原到大同。

1889年时的恰克图城

在大同,分作两路:东指张家口,称东口货;西行至包头,称西口货。西口货的转运路线是经山西北部的杀虎口先转运到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后再北上途经二连浩特、库伦转运到恰克图。东口货沿张家口至库伦的大道,途经库伦直达贸易重镇恰克图。进入恰克图之后,再经过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等城市,最终可抵万里之外的圣彼得堡。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门逐渐打开。1861年,汉口开埠,一批批俄国茶商看准这一商机,直接深入湖北采购茶叶,在茶叶产区羊楼洞建立砖茶厂,又很快将砖茶厂搬至汉口,将蒸汽机首次引进武汉,砖茶制作告别手工,变成机器生产,产量大增。俄商在进行洞砖茶运销时放弃了华商从汉江北上的运茶路线,认为此道路途漫长且艰险,成本太高。于是俄商改走长江,从汉口沿长江顺流而下到上海,再海运至天津,然后从紫竹林登陆,沿海河到通县,再通过张家口将洞砖茶运到库伦,最后北上至恰克图。

1861年,俄国商人在汉口品茶、评茶

1918年。,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通车,砖茶可直接由火车北运,而不再经水路中转。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淡出历史舞台,往昔的繁忙也逐渐归于沉寂。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这条以羊楼洞为起点,长达万里的茶叶运销古道,成为沟通中国与欧洲茶叶贸易的桥梁和纽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