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产茶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茶叶的商贸中心、流通中心和茶文化传播中心,是中国主要产茶区。2021年,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
浮梁县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所辖一个山区县,地处六山二湖(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中心,赣皖边界的丘陵山区。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夏之交时南北冷暖空气交汇,梅西绵绵,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之时满山云,正是佳茗生发的理想之所。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有僧人采茶。到南朝时,饮茶逐渐流行,制茶业也跟着发展起来。唐贞元年间(785-805),江西是全国七大茶区之一,而茶叶多集中在浮梁县。所谓浮梁茶并非浮梁一县所产,还包括周边的产茶大县婺源、祁门以致更广阔的区域所产的茶。
宋代,随着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商人购瓷购茶,瓷茶互利,浮梁茶叶贸易更是盛况空前。此时的浮梁,拥有一瓷一茶两大特产,成为全国集茶叶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中心。茶叶与瓷器的发展相互促进,在对外贸易中间为“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中竞相争艳的大宗出口货物。
唐宋时期以生产片茶为主,饮茶先用碾碾碎茶,然后置壶中熬煎,待茶质通体均匀后,再斟饮,此为“熬茶”;明清时期,由于以生产散茶为主,饮茶改为先将散茶置器中,尔后用开水冲泡,此为“泡茶”。
片茶也就是饼茶或团茶,制茶分蒸、捣、拍、焙、穿、封几道工序,即将采来的茶叶分好以后,再把茶叶放到抓釜中蒸一下,然后将蒸过的茶叶用柞臼捣碎,再把茶叶放在竹编的格里拍制成饼,最后再将茶饼放起来焙干、封存。拍制的茶叶,其形或圆或方,小巧玲珑,茶面图文并茂,阴阳交错,尤其是贡茶的茶面,龙腾凤翔,栩栩如生。
清代晚期,随着绿茶滞销和欧美对红茶需求的增加,江西浮梁和安徽祁门一带的茶农纷纷学习制作红茶。从各方面的信息看,浮梁县应该在清同治年间就改制红茶。浮梁与祁门经纬度接近,山水相依,同属黄山山脉,因而土壤、气候等茶树适生条件也相同。安徽祁门、东至、石台、贵池、黟县和江西浮梁所产红茶品质特征相近,出口时统称为祁红。到1938年因皖赣两省分设红茶运销委员会,始有浮红之名。浮红因品质一流,在海外极为畅销,浮梁红茶生产因之得到迅速发展,光绪末到民国初达到极盛。
浮梁县严台村江氏世代以制茶为业。清朝嘉庆末年,皇帝钦赐“天祥”,江流芳奉旨开号经营销售浮梁茶叶。“天祥茶号”至今有200年历史。咸丰中期开始大量生产红茶,并在上海设立“天祥茶号”店铺。天祥号红茶因形美、色艳、味醇、香郁四大特点赢得中外茶商青睐,茶叶畅销海内外。1915年代表上海茶叶协会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浮梁的茶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49年,浮梁红茶被选为斯大林70寿辰贺礼,此后多年一直作为特供礼品茶。20世纪50年代,国家抽调茶界泰斗黄崇焘、发酵能手潘国太等人,研发出一级工夫红茶“孚钉”出口到苏联,被确定为“祁红珍品”。20世纪60年代中期,“孚钉”的生产工艺被荒废,“孚钉”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中。2011年下半年,王永峰着手钻研复制传承“孚钉”红茶。2012年初,外形细嫩、色泽乌润、香气清醇的“孚钉”茶一经投放市场,就一鸣惊人,供不应求。
在浮梁当地一众制茶人的匠心培育下,众多古茗被恢复。1991年,浮梁县茶叶公司复制的传统绿茶“浮瑶仙芝”以其“外形紧细匀秀、色泽翠绿多毫、味道清香醉爽、汤色清澈明亮”的特点荣获1991年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文化名茶”奖。至此,浮梁茶形成一“红”一“绿”相互辉映的格局。1994年,浮梁茶“瑶里崖玉”获中国国际饮品技术展览会金奖。3年后,该茶又获中国国际茶会金奖。1997年,浮梁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
2021年,浮梁茶文化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核心区位于浮梁北部山区江村乡、西湖乡、勒功乡及东部瑶里镇的5个行政村,面积135.2平方千米,并辐射另外8个产茶乡镇。
工夫红茶全部用手工精工细作,初制由茶农进行,精制多在茶号。茶农初制红茶主要经过曝光萎凋,然后用手揉捻,再放入竹箩,上面用棉制品捂盖发酵,直至茶叶全部发红再晒干或烘干后卖给茶号。各茶号精制工艺大致相同,但对于关键工序则自成一体,各有套路,且历来都被当作看家绝招,秘不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