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西北地区,生命之饮

故宫博物院尚存有部分安化茶砖,应为当年没用的贡品,可看出其选料均匀,叶芽细长,均为幼嫩芽叶。1983年故宫工作人员在清理嘉庆帝生活用品时还发现一段“树形花卷茶”,黑中透着金黄,通体泛着微微的清香。起初以为是普洱茶,后经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和查阅史料考证,发现此茶茶体的凹痕,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千两茶”在制作时用竹制篾箍捆扎茶体时留下的,这才确认其“安化产”的身份---2010年被正式鉴定为现存最早的安化“千两茶”实物。

“花卷茶”又名“千两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安化地处湖南省中部偏北,雪峰山脉北段,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之称。安化种茶有先天优势,除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外,安化县所在的雪峰山地区拥有约占整个地球含量85%的冰渍岩,它们富含有机质和各种矿质营养元素,且安化山地土层较厚,土质疏松,适合茶树生长。加上安化境内丛山满布,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0多座,终年云雾缭绕。

安化茶园云雾缭绕

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松树喜温、喜湿、耐阴,安化的山地、溪流间,两山相夹,落日较早,到处生长的杉树、松树、楠竹及杂树,给茶树创造了耐荫的环境,安化云台山大叶种就是高山云雾好茶的代表。茶树喜酸性土壤,安化土质符合条件。古安化人虽不懂何为酸性、碱性,凭借经验总结出规律,凡适合于种杉树、油茶树、映山红的土地就适宜种茶树。

安化黑茶为后发酵茶,以安化云台大叶种等优良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加工成黑毛茶。更早的时候,西南地区生产的绿茶为茶马交易的主体。由于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当它们翻山越岭被运送到西藏、新疆等地,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从产区运出的蒸青绿茶,到达销区时,风味已发生变化。

安化黑茶基本工艺流程

这种风味的茶叶似乎更受西藏和新疆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消费习惯的形成,生产端顺势做出调整,人们将绿茶初制或精制过程加上渥堆的工序,便产生了后来的黑茶。渥堆的基本操作如下: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求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便发酵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槽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到发热,茶团黏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黑茶的加工工艺既包含绿茶的杀青过程,也包含红茶的发酵变化,惟渥堆使它具备独特香色。

黑茶渥堆工艺

如今位于安化县东坪镇资江中游北岸的唐家观古镇仍保留有不少历史遗存。在唐家观,你可以找到涉及茶市、码头管理的石碑石刻,如道光十四年(1834)的“茶务章程碑”,咸丰元年(1851)的“永禁假茶碑”。那时,小镇街道铺面上到处都是经营茶叶、桐油、布匹、粮食、药材的商号,周边乡里采的茶到唐家观汇总,一部分黑毛茶被运到陕西泾阳加工为茯砖茶,再运兰州转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西亚等地。另一部分则由茶商在安化各埠,就地加工,而后运往山西、内蒙、陕西、甘肃等地销售。

“鸭屎香“虽然在今天火遍大江南北,但并不丰20世纪90年代末凤凰山茶农提炼出的”十大香型“之列。而这”十大香型“中在国内外各类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誉,享有极高声誉的”通天香“所经历的沧桑变迁,则可以被视为凤凰单丛发展的一个缩影。

明代唐家观

为什么安化黑茶能够征服西北地区乃至连俄国也成了其最广大和最牢靠的消费群体所在地?除了它方便携带,价廉物美,可以化解牛羊肉的腥腻外,对主食牛羊肉类和奶酪,日常很少食用蔬菜和水果的人而言,黑茶也是他们体内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难怪当地会流传“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

安化黑茶

文章开头提到故宫工作人员曾误认嘉庆帝“囤“的一卷树形花卷茶,后经研究人员确认为安化”千两茶“,一个关键线索是其中间有明显的凹槽,与篾箍在千两茶茶体上留下的凹槽无异。其实,以茶立县的安化拥有十分丰富的楠竹资源,利用竹篾编织生活器具乃至包装茶叶可以说在安化由来已久。

陕西茶商到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小茶包体积,将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后来,茶商们对茶包进行改进,把收来的黑茶踩捆成小圆柱形,每支定为100两(旧制单位,1两=37.3克),故称“百两茶”,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茶格状,又名花卷茶。随着时间推移,茶叶需求不断增加,百两茶不管是包装还是重量已无法满足茶商和消费者的需要。于是,茶农们在百两茶基础上,将茶叶增加至1000两,于是出现了更为普遍的千两茶。

千两茶

当时,千两茶工艺传内不传外,在20世纪中期一度中断。由于千两茶制作纯属手工操作,实行土法生产,加工工艺很是烦琐复杂,除制作黑毛茶外,还需要进入精深加工环节,黑毛茶要经过筛分、拼配,再采用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工序,日晒夜露55天,遂成成品。因此制作千两茶,技术好、经验足的老茶工必不可少。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边江村刘家后人被聘请进茶厂带徒传艺,千两茶加工工艺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承,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湖南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一部分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安化黑茶中的“金花”茯砖

2006年,益阳市和安化县两级政府决定全力打造具有悠久产销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黑茶产业。短短15年间,全县茶园面积从10万多亩发展到36万亩,茶叶加工量增至8.5万吨。2020年1月,“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包含安化县全境,核心保护区域范围为资江、?水流域,包括梅城镇、仙溪镇、长塘镇等15个乡镇,茶园面积约35万亩。

大量与黑茶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古茶道、古茶园、古村落、古集市等,串联形成完整的茶叶产业链。它们与至今保存完好的风雨桥、茶亭、石碑一样,一头连着历史,一头牵着未来,它们都曾亲历安化黑茶的成长,也正见证它远销欧美,深入中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茶香飘到万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