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中式美学与外来美味

要讨论香蕉,人们就得先讨论芭蕉。毕竟从植物学角度讲两者属于近亲,都出自姜目芭蕉科芭蕉属,为典型热带多年生大草本,地下块茎为真切莫,而像树干一样高耸的是叶鞘包合而成的假茎。蕉类植物能在假茎上结出成串分层排列的浆果,每层排列着被称为“果指”的指状果实。

还是芭蕉结出的果指较小,难以打开且内部充满种子,无法食用,主要用于观赏或是利用其纤维,而今人食用的无籽香蕉是人们以小果野蕉和野蕉作为亲本,经过反复种内培育和种间杂交得到变异株。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小果野蕉染色体类型为AA,能使果指味甜但多籽,长梗野蕉为BB,可让果指软糯却酸涩,两种染色体间排列组合,培育出三倍染色体果,即今天人们所见到的三大类食用蕉:香蕉。

无籽香蕉是以野蕉为亲本,经培育而成

既然香蕉就是一种人工发现并长期培育变异芭蕉,那么它起源必同芭蕉强相关。蕉类植物喜温暖湿润,基于此特性,人们不难推理香蕉最早多半诞生于热带且降雨丰富之地。果不其然,后世学者就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下简称巴新岛)找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香蕉种植园。经过研究,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当地岛民率先在热带雨林中找到可食用的小果坚蕉,将其与野蕉杂交驯化出早期香蕉。

从广义上讲,中国也算香蕉起源地之一,毕竟芭蕉原产于包括中国华南地区的亚洲东南,香蕉亲本小果野蕉在华南地区也有分布,可对于先秦两汉中原先民来说,别说香蕉,就连芭蕉都是极为新鲜的植物。中原地区可能是在西汉中期得知芭蕉,然后到东汉早期才听说香蕉,至三国时期得知香蕉还有不同品种。由此看来,香蕉同其他热带作物一样,也是自南向北从岭南一带引入。

小果野蕉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香蕉大概率应是从巴新岛沿着热带逐渐传到东南亚,以此为跳板逐渐引入我国华南,而且直到三国时期香蕉都还是岭南特产,长江流域都难得一见,中原人想要看到香蕉实物估计更难,多半也只是通过记载听过此种远方异果。

随着国人农业技术的进步,南北朝还主要种植于长江流域的芭蕉,到唐代已越过长江,最远可能抵达关中一带。随着芭蕉的普及,昔日的域外奇树色彩逐渐褪去,文人开始深入挖掘芭蕉本身之美,从而给中华文明带来独特的芭蕉审美文化。

国人喜爱芭蕉,首先看中的是“蕉之可爱在叶”,芭蕉叶色碧绿,招人喜爱,迎风招展而又间疏不一,颇具中国传统留白之美,同时叶片虽硕大,蕉叶心却又半卷半舒,唐人便多从此入手,他们会将展开的蕉叶比喻为扇或旗子,如徐寅:“闲倚东墙卓翠旗。”而作为对比,在吟到卷曲嫩绿的蕉心时,他们往往又会联想到满含心事、含蓄内敛的少女,譬如张说就道:“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芭蕉唐子图》元,钱选,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到了李商隐,他干脆引申到缠绵悱恻的春愁,《代赠二首》写下“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名句,使得 中国文学中的蕉叶神奇地同少女与春愁产生关联。当然,比起蕉叶与少女关系来,唐人更大的功绩是首创”雨打芭蕉“意象。唐代诗人中最早刻画此情景的是边塞诗人岑参,他率先写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的佳句。之后,韩愈、白居易、杜牧等诗人也纷纷应用,从而形成一种鲜明而又内涵丰富的文学主题。

雨打芭蕉

或许是古代国人水果已经足够丰富,所以只关注蕉树美学,一个劲在拓展文化内涵、创作独有意象上下功夫,几乎不太关注作为水果的香蕉。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拥有极高营养价值的香蕉虽没在中国讨着好,但却在世界其他地方大获欢迎,甚至成为某些地方的主食。

不少学者认为,当早期香蕉于公元前8000年在巴新岛出现后,其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就传遍周边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形成多个进化中心,以此为基地向全球传播。据《巴利大藏经》记载,古印度人同南洋诸地进行贸易,在马来西亚地区首次吃到香蕉,之后便将香蕉带回国内种植。香蕉传入欧、非洲的契机是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此次入侵带来物种大交流,其中便包括香蕉。

印度香蕉园

不过,阿拉伯人带给非洲肯定不包括饭蕉,此种香蕉是粉蕉的变种,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在东部非洲。此种香蕉淀粉丰富,被当地人当作主食。除了Cooking Banana之外,它在英文中还有一个出自西班牙语的名字Pantain。在大航海时代,四处探险的西班牙人首次在非洲接触到此物种,感觉与其说是香蕉毋宁说更像悬铃木,便称呼其为Platano(西语悬铃木),由此进入英语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值得一提的是,饭蕉在18世纪也进入南美,逐渐也成为当地某些地区居民的主食。

非洲饭蕉片

自15世纪起,香蕉在世界上传播记载就变得明确起来。1405年,葡萄牙人将香蕉引入西非加那利群岛,以此为基地传入中美洲,而西班牙人则在1516年将香蕉带到加勒比海的海地,香蕉由此进入美洲。正是借助大航海时代的广泛交流,香蕉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传遍全球,分布遍及从南纬30到北纬30度的1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南美洲更是当今世界主要香蕉产区之一。

尽管中国古人不太在意香蕉,可当香蕉经过世界各地交流改良,变成风味独特的好吃水果后,国人也再度对其发生兴趣,将其引入栽培。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香蕉引进、生产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在引进“巴西蕉”、大洋洲“威廉斯”等良种后,香蕉生产出现井喷式增长,从改革开放前常年20万吨左右一举攀升到1988年的205.84万吨,到2009年已达821万吨。

大洋洲“威廉斯”香蕉

截至2022年,我国香蕉种植面积达505万亩,位列全球第三,产量为1177.68万吨,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中国香蕉优势产区大致可分四个,分别是海南-雷州半岛产区、桂西南—滇西产区、粤西—桂南产区以及珠三角—粤东—闽南产区,其中广东种植面积和产量为全国冠军,而海南香蕉产业化水平较高,四区中又以广东麻涌、广西南宁、福建天宝和云南河口等地所产香蕉精品最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