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枣的甜蜜馈赠

成语“披荆斩棘”,语出《后汉书 冯异传》:“六年春,异朝京师。引见,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其中,荆是一种落叶灌木的枝条,可用来编筐;棘,为鼠李科落叶灌木,即酸枣树,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栽培枣的前身。1978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一枚碳化枣核出土,证实食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

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碳化枣核”

枣的分布,如《中国枣文化大观》认为,“根据野生种群的地理分布就可以推断出其栽培树种的原产地”,因“酸枣主要公布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等山区”,因此可见黄土高原流域晋陕峡谷区、晋陕豫三角区、吕梁山、太行山等区域就是枣的原产区域。

北魏末年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已经对枣的品种选优和驯化栽培技术作了详细总结。最为难得的是,其中提到“其旱涝之地,不任耕嫁者,历落种枣则任矣“,也就是说,凡不宜种庄稼的土地,都可以用来种枣。枣树的花芽只需7天就可分化,花期又可长达两个月,这让枣的结实率很高。如果不受外界破坏,枣树寿命可达几百甚至上千年。不仅如此,枣木纹理细密,十分结实,适宜制作家具器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坚实的枣木虫不易蛀,自唐代起,刻书多用枣木为版,“刻枣“因此成为出版的雅称。

枣木家具

今天我们熟悉的红枣,是将成熟后的果实,或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用水煮,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再晒干而成。这些制枣法都记录在《齐民要术》中,现代工序中依旧有所保留。

枣树不仅可以适应困难模式,在温暖潮湿地带,依旧可以生存。比如汉代南越王墓遗址,就出土有两件铜壶,其中一件几乎装满炭化枣核。在南越宫苑遗址,还出土有三枚木筒,上面记载着栽培枣树的数据。可见伴随着秦军南下平定百越,北方的枣树也被引种至千里之外的南越。

记载有枣树种植信息的南越国木简

枣,有着超越一般果蔬的功效,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其价值十分丰富。据测定,每100克鲜枣中的维生素C含量可达240毫克,远远超过苹果、香蕉、柑橘和猕猴桃等水果;干枣中的钾、钙、铁、铜、镁、硒、锰等矿物质要高于鲜枣,其中,钾含量接近香蕉的2倍。干枣与鲜枣,都含有环磷腺苷、黄酮类化合物等物质,具有一定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保护心血管等作用。除此之外,100克干枣的热量高达187卡,几乎是100克米饭热量的2倍,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木本粮食“。因此,遇蝗灾、饥荒时,枣便常常出场救急。

如果说枣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人困难时期的“温饱“问题,那么其一众”衍生品“则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味蕾。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枣脯的制作方法。此外,用糖腌制成的蜜枣,也是人们调剂胃口的”零食“。日常生活中,枣更多用来充当食材,丰富着食物的色香味,如枣粥、枣糕、枣酒等。

酸枣仁,为酸枣种子晒干而成

基于对枣所具备的营养价值摸索,民间流传下来“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的说法。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两书,共提供药方112方,其中用红枣的药方有58方。无论在药方还是食疗中,枣都是与纯药材十分常见的配搭,有助于充分发挥甚至提高药效。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枣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都进行了专业研究。现代医学表明,枣有增加白细胞、抗变态反应、中枢神经抑制、保肝、增强肌力、降低胆固醇及抑制癌细胞增殖等疗效。但凡事过犹不及,科学表明,过多食入大枣会造成腹胀、腹泻、不易消化等症状。

同仁堂中药材乌枣

除此之外,民间有言“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曾在太原做官的倪彦及说:“太原人喜食枣,无贵贱老少,常置枣于怀袖间,等闲探取食之。则人之齿皆黄,缘食枣故。”从这个角度来看,“囫囵吞枣”也并非坏事了。

随着枣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陆续被发掘,以及东汉时间道教神仙信仰兴起,出现不少关于神仙食枣的记载,枣本身的意义被神化升华,“仙枣”同“仙桃”一样,成为神仙信仰里又一母题。据记载,古时环渤海湾的齐地和燕地都盛产枣果,而该地域也是仙道文化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地区。

“枣”通“早”,加上鲜艳的红色,十分符合中国民俗文化中吉祥、喜庆的含义。特别是对于婚礼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备品。兴起于汉代的“撒帐”习俗,今天依旧喜闻乐见,即用枣、花生、桂圆、莲子等象征“早生贵子”。北宋开封还有一习俗,小儿满月的洗儿会上,“煎香汤于盆中”“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男之征”。

《宋人扑枣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方一向是枣的主产区,自汉代以来便向河东发展,这点从“安邑千树枣”(今山西运城)即可得见。此后河北真定、相州、邢州也出现“枣林绵亘”的景象。彼时青州枣名气最盛,不但质量最佳,而且产量很大,从唐代开始,就已被作为贡品,有“御枣“的美誉。南方地区以淮南路产枣最多,经济发达的两浙地区,也可看到不少枣林。

作为枣的原产地,中国枣大约在1世纪初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亚洲西部,经过伊朗、叙利亚传入地中海沿岸国家,再传至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至于韩国、日本的枣树则是9世纪前从唐朝引进的,在日本奈良和平安时代,当地枣业一度相当普及,但后来随着其他汁水丰富的果树流行以后枣树就大大减少。韩国的枣树也有一定规模,可能是中国以外唯一有规模化枣树栽培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枣树种植面积约96万公顷,传统枣产区,位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5大省份。而截至目前,在已经发布的7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与枣种植相关的更是多达6处,分别是陕西佳县古枣园、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山东枣庄古枣林、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

山西稷山板枣园

如陕西西佳县古枣园,这里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千年枣树群,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从“塞上江南“走出的宁夏灵武长枣,从唐朝开始就被列为皇室贡品,平均产出单果重18.1克,最大单果重达40克。山东枣庄古枣林,现存树龄1000年以上的372颗,1200年以上的”枣树王“枣皇后”等38棵。

陕西西佳县古枣园“枣源”标志

而这个数据在山西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更为惊人,这里有千年以上古板枣树17500株,古枣树数量为全国之最。除此之外,稷山县还开发出“板枣树—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模式,构成了独特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旱地利用系统。进入21世纪后,我国枣产区开始由东部向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部转移。

新疆和田大枣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降雨稀少,鲜枣、干枣品质后来居上。截至2021年年底,西北地区年产红枣约占到全国的60%以上,新疆也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枣省份。如今,在新的种植格局下,新疆和田枣、哈密大枣,中宁黄河滩枣,河北黄骅冬枣等为“枣下纂纂,朱实离离”的盛景又注入了崭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