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美好寓意的“七绝之果“

黄澄澄、甜蜜蜜、软糯糯的柿子不仅味美,还讨人喜爱。柿子树适应能力强,种植广泛,我国是世界上柿子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和年产量最多的国家。秋冬季节柿子挂满树梢,经冬不凋,通红喜庆,犹如满树红灯,独具视觉之美。

柿子的优点还不止于此,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谓其有“七绝”(或曰”七德“):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国画大家张大千在“柿有七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德---柿叶煎水可治胃病,并为自己的园子取名为“八德园”。在某些地区,柿子树被称为“万年树”,这是因为它可以生长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断结果实,象征着长寿和持续的幸福。

张大千在八德园

在山东省临朐县山旺镇,曾发现250万年前新生代的柿叶化石,特征为侧脉叉角较小,与现代栽培品种中的“青旋柿”果枝基部的叶片相似。在距今1万年前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也曾出土过古柿核,推测华夏先民们或许曾以野生柿子果腹。有人认为柿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柿树性喜温暖气候,适应性强,是我国各地广泛栽培的一种果树,华北是其主要产区。我国既有原产各地的涩柿子,也有原产大别山区的甜柿子。除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外,全国其他地方都有栽培,以华南的广西和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栽培最多,福建、安徽和广东也有相当规模的栽培。

山东枣庄山亭的柿子熟了

柿子核能种出柿子树,但成活率较低,因为柿子果实内所含的鞣质会阻碍种子的吸水和氧气供应,导致种子难以发芽。此外,柿子的果实收获后容易烂掉,种子不易保存。所以,嫁接和扦插是柿子繁殖的常规方法。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我们的祖先便掌握了柿子树的嫁接技术,并让优良品种的性状得以推广。

柿子还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涩味儿。柿子的涩味儿源于果实中的单宁,也叫鞣酸。当食物中的单宁接触到舌头时,会使唾液中的蛋白质凝聚成块,增加口腔内的表面摩擦而产生涩味。因此,柿子要成为大众美食,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脱涩。古人经不断实践,终于觅得脱涩良法,即利用碱性的灰汁使之发生生物化学作用脱去涩味。石灰乳浸泡使之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而被迫进行厌氧呼吸,从而使可溶性在涩味的单宁转变为不溶性无涩味状态,即可食用,此即现今所谓石灰液浸渍脱涩法。

石灰水脱涩柿子

农村常用一种简易烘柿法,桶口铺些干草,桶盖闭紧,大约经过一个星期,柿子变软后就可以吃了。此外,人们还使用盐汤浸渍脱涩、熏烟脱涩、枯叶脱涩、混架贮藏、冰片敷蒂贮藏等脱涩之术。

元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增长,柿子一度由水果变为粮食,也被称为“铁杆庄稼”。所谓铁杆,是指它树大强健、长寿果丰、旱涝保收。柿子含有较多淀粉,有代糖充饥的功用。明代北方山区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用柿果及柿饼,代糖充饥。明太祖朱元璋早年遇到饥疫,靠几只柿子救了一命。做了皇帝后,朱元璋将那棵柿树封为凌霜侯,他还下令安徽凤阳等地百姓需每户种两棵柿树,自此,柿树便遍及安徽地区。

安徽黄山市,鸟儿在吃柿子

据全国柿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柿品种有1058种,从色泽上可分为红柿、黄柿、青柿、朱柿、白柿、乌柿等;从果实脱涩程度可分为涩柿、甜柿,不完全涩柿、不完全甜柿。若按柿子的形状分类,目前常见的柿子大概可分为六类:

一是圆柿,果实像圆球,比如陕西关中的火晶柿、浙江的金钵柿;二是扁柿,果实扁圆形,比如河北易县的甜心柿、杭州的扁花柿等;三是方柿,果实呈方形,有四瓣或四棱,广东、江西等许多地方产的就是这类柿子;四是八棱柿,大而稍扁,有八棱,以福建龙溪和浙江松阳出产为多;五是牛心柿,形状如牛心,顶部尖尖,陕西富平、广西阳朔、广东番禺等地常见;六是磨盘柿,因果实腰部有条溢沟、形如磨盘而得名。河北、北京、山东等地多有出产。

山西火晶柿

一些著名产区,如河北满城被称为“磨盘柿之乡”,湖北罗田被称为“甜柿之乡”。其中,2017年,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以其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独特靓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农业文明与民众风情相互交织的文化魅力,被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柿子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种植,恭城月柿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成熟期的恭城月柿鲜果果形美观、个大皮薄、肉厚,脆柿脆甜可口,冻柿清香甜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4%,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黄酮类物质、膳食纤维及其他多种养分。柿子去皮后,晒成柿饼,质软透明,表皮有糖汁渗出并结晶形成一层白霜,形如明月,因此取名“月柿”,恭城也渐渐有了“月柿之乡”的美誉。

广西恭城月柿园

“霜降到,吃柿子。”柿子在霜降前后成熟,这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除直接食用,人们还创造出很多柿子的吃法,其中之一就是把柿子做成柿饼。元代王祯所著《农书》最早介绍了制作柿饼的工艺,即去皮、压扁、暴晒、封藏,“待柿霜俱出,可食,甚凉”。至今,我国不少地方仍用此古法加工柿饼。柿饼表面的霜状粉末称柿霜。荥阳霜糖是河南荥阳的传统小吃。用柿饼外面的一层柿霜做成,食药两用,味道凉甜,是解热消暑的佳品。

荥阳霜糖

柿子还能酿柿子醋和柿子酒,历史上记录最早的将柿子做成醋是在北宋。将红透还未软的柿子摘下,洗净晾干后放入大缸密封,自然发酵八个月,待闻到醋香就可打开醋缸。然后把里面的柿子捞出来放在另一缸里,加水,继续发酵,可制第二茬醋。而原来缸里剩下的就是醋了,往里面加少量红糖,醋的颜色呈透明的橘红色,喝起来浓酸中有一股余香。柿子酒是以柿子为酿酒原料,将柿子捣碎,拌以酒曲,发酵或蒸馏而成。

中医也发现柿子的药用价值,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名医别录》记载,柿果性味甘涩,微寒,无毒。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咳嗽、热渴、吐血和口疮。历史上的食疗大师、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里记载了食用柿子的种种好处,比如“通鼻、耳气、补虚劳不足”“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补气,续经脉气“等等。

齐白石画: 柿子螳螂

现代科学发现,柿子含有大量果糖、葡萄糖、蔗糖、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由于含碘高,因而有用柿子为原料治疗甲状腺疾患的制剂。柿子虽好,却不宜多吃,因为柿子里含有鞣酸,这种可溶性成分鞣质在胃腔内与胃酸接触后,会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同时,这些沉淀物会吸附食物残渣,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形成柿结石。

“柿柿”如意、喜“柿”连连、心想“柿”成、好“柿”成双、万“柿”大吉……柿子总带着对生活最美好的寓意。由于“柿”与“事”“世”等字谐音,在吉祥的寓意,古人便将诸多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柿子,这种味道可比人间甘露,好看且有寓意美好“谐音梗”的宝藏水果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