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上的“龙标本”

除了服饰、建筑、画作外,造型多变、各类繁多的中国瓷器堪称展现龙千变万化姿态的最佳载体,从抽象的线条到具象的描绘,龙曾在各个时代的瓷器上“安家”,结合各个窑口的烧造技艺,留给后世大量的艺术珍品,堪称中国龙在瓷器上的“标本”馆。

李静训是隋朝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之女,也是北周宣帝皇后、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外孙女,作为家中掌上明珠,她自幼随外祖母长居宫中深受宠爱。可惜天不假年,年仅9岁便因病早夭,悲痛万分的外祖母将其厚葬。而出土于李静训墓的白瓷双连龙柄传瓶在其琳琅满目的诸多珍宝陪葬品中,看起来并不算起眼,但其器型与龙形的结合却别出心裁。

白瓷双龙柄联腹传瓶,隋,出土于陕西西安梁家庄隋李静训墓,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器为单颈瓶口,瓶身两腹相连,犹如浑圆的龙躯,双龙脖颈自瓶身左右双肩相对而出,仿佛口渴难耐地直直身上延伸,最终一同将龙首探入瓶口,似在吮吸瓶中之水,而其龙颈自然而然地形成可供提拿瓶身的龙形柄。传瓶本是佛教使用的宗教器具,后来成为保佑死者灵魂的法器,常作为明器用于皇室贵族的墓葬中,而龙形柄在其中不仅是装饰之用,可见也有镇墓辟邪、护持逝者灵魂的作用。

龙形柄在隋墓中的出现并非偶然,实则是古代工匠探索陶瓷烧造成型工艺的结果展现。例如同出土于李静训墓中的鸡首壶,即可以看作双连龙柄传瓶的前身。鸡首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的器型,壶柄由鸡尾逐渐演变至龙柄。龙首或将头探入或用嘴咬住瓶口。这种对龙形的创造性利用,也被唐人所继承。唐代的青釉凤首龙柄壶,将壶柄塑造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控饮状,同时壶身又装饰有萨珊波斯金银器常见的装饰。

左:白瓷鸡首壶,出土于李静训墓;右:青釉凤首龙柄壶,唐,现藏故宫博物院

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唐人越来越追求瓷器的色彩美学,白瓷、青瓷等单色釉备受推崇。唐代越窑的青瓷,就鲜少装饰。直到五代晚期,越窑出产的青瓷才出现越来越多刻画的纹饰,生活在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贵族们则倾心于刻画有复杂龙纹的越窑青瓷。例如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赵窑青釉蟠龙纹罂与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越窑青瓷刻画龙纹碗,就是五代时期龙纹瓷器中罕见的精品。

赵窑青釉蟠龙纹罂,五代,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前者采用雕镂工艺,在罂瓶的肩腹部刻画了双龙戏珠的经典纹样,两条神采奕奕地飞龙昂首摆尾在云海间穿行,凑近还能看到龙身上有残存的金片痕迹,正是是五代时期“金扣瓷”的装饰工艺。而在龙纹碗中,则刻画了三只龙在波浪中嬉戏玩耍的场景,龙的形象飘逸洒脱。

越窑青瓷刻画龙纹碗,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宋代是我国陶瓷制造的高峰期,北方南方兴起的窑场星罗棋布,各种类型、釉色、烧制工艺不断推陈出新,递相繁衍出五光十色、精美绝伦的无数瓷器珍品。不过,在传世的宋瓷珍品中,带有龙纹刻画的瓷器并不多见。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以印花、刻画花而著名于世。

出土于河北曲阳法兴寺遗址的定窑印花云龙纹盘,就是宋金时期留存于世最精美的龙纹瓷器之一,这件瓷器采用北宋中期出现的覆烧工艺制造,因使用煤炭导致烧造还原焰的时间不足而釉色偏黄,呈现出一种古雅温润的色泽。盘中,一条游龙在祥云环绕中盘曲舞动,神韵飘逸、龙鳞宛然,其龙纹与北宋皇陵中的石刻十分相似,可见是宫廷用器。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北宋-金,现藏上海博物馆

1918年,河北省邢台市巨鹿镇遭遇罕见旱灾,当地民众挖井自救,却意外发现800多年前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的宋代城邑---巨鹿古城,随之发现的还有大量白底黑花、器型优美的瓷器。当地便是兴起于北宋中期的磁州窑。今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磁州窑龙纹长颈瓶,传为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购得的磁州窑珍品。

磁州窑黑剔龙纹长颈瓶,宋,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其瓶身通高约57厘米,足部装饰有卷草纹,纹中有“花瓶刘家造”几字,自卷草纹而出一只黑色巨龙环绕白底瓶身盘旋而上,其头部宽硕雄浑、躯干强壮有力、龙爪尖锐夸张,整体造型威猛雄健,与此前所见瓷器上的龙纹风格大不相同。这件器型采用的是白底剔黑花的装饰技法,黑白色对比的张力,突出龙不怒自威的形象。

与之十分类似的瓷瓶还有现存于日本白鹤美术馆的磁州窑黑剔龙纹梅瓶,除器型不同外,日本这件藏品瓶身所刻画的黑龙张牙舞爪,眉目细节更加清晰传神,龙的姿态也并非盘旋而上,仿佛随时能从瓶身上跳出来一般,比之美国所藏更显威猛雄壮。

磁州窑黑剔龙纹梅瓶,宋,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

到了元代,龙纹与当时新出现的釉色、纹样的结合,一同装饰元代特有的新器型,为后世留下许多瓷器珍品。例如龙纹与青花的组合,几乎成为中式传统美学的代表形象之一。今藏大英博物馆的“至正十一年”铭文青花云龙象耳大瓶,其瓶身腹部绘有四爪云龙在云间盘旋飞舞,是元代晚期十分成熟的青花瓷经典之作。

“至正十一年”铭文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元,现藏大英博物馆

元青花瓶最明显的新类型是大型瓷器的烧制,且均以青花绘纹布满瓶身,其上的龙纹也更显威严大气。如1964年由河北保定窑藏出土的一件高达51.5厘米的带盖八棱梅瓶。瓶身蓝色海水衬托着矫健的白龙,龙体采用刻绘结合的技法,用手抚摸龙体微微凸起,整个画面繁而不乱,气势宏伟。

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元,现藏河北博物馆

此外,元代龙纹瓷器中也不都是元青花这般纹饰繁复的瓷器。在元代景德镇窑烧制成功的高温颜色釉瓷器---蓝釉也同样精美特别。它是以一定量的含钴物质作为着色剂掺入釉中高温烧制而成,成品釉色纯净明亮,并带有如蓝宝石般晶莹的色泽,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蓝釉白龙纹盘,便是通体施蓝釉,但蓝白鲜明的对比却很形象地塑造了白龙于湛蓝色的大海中遨游。

景德镇蓝釉白龙纹盘,元,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清以降,随着中央皇权的愈加集中,帝王的衣食住行都强调以龙为饰。龙的姿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愈加端庄、威严。今天一些瓷器爱好者在描述明代瓷器时常有些颇为形象的叫法如“猫脸龙”“猪嘴龙”“眼镜龙“,是对各时期龙纹面貌的戏称。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间,一些瓷器上的龙脸,脸部偏圆,眼神有些呆呆的,戏称为”猫脸“。

今藏上海博物馆的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便是洪武瓷器,除神情呆萌的青花龙外,瓶上还少见地出现篆书”春寿“二字,是少见的精品。此外,同为馆藏的釉里红龙纹双环耳瓶上的龙脸也颇具喜感,它的眼睛圆睁,眉毛直竖,龙发上飘微卷,仿佛停滞在空中。尽管此龙只有三爪,但这件龙瓶却是洪武时期龙纹题材中刻画最精细的瓷器。

左: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春寿“瓶,明洪武,现藏上海博物馆;右: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明洪武,现藏上海博物馆

正面龙的形象也出现在明代。这种正面龙纹除了出现于服饰外,在明清瓷器上也有体现。例如现藏故宫博物院一件明朝嘉靖年间的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在其乡墩墩面刻画有一条正腾跃于莲花水池之上的正面龙。与后来清代瓷盘中常见的正面龙不怒自威形象相比,明代刻画的这一龙纹虽略显潦草,却多少能展现出正面龙塑造的过渡阶段,而且这件绣墩整体采用五彩装饰,也颇具明代彩瓷特色。

左: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左)墩面,(右)墩侧,明嘉靖,现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