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巴拿马:地峡之争,运河之殇

在北美、南美大陆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地颈,称为巴拿马地峡。它从哥斯达黎加边界延伸至哥伦比亚边界,全长近700千米。巴拿马这条地峡最狭窄的地方不到60千米,却把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分隔开了。

在得知巴拿马地峡是条两洋交通捷径之后,西班牙殖民者驱使当地人修建了巴拿马城,作为自己在地峡的统治中心。接着,西班牙殖民者又修筑了一条穿过地峡、连接两洋的石板大道。每年,西班牙殖民者都会把从太平洋沿岸掠夺的金银先汇集在巴拿马城,通过地峡的石板大道,转送到大西洋的港口,再由船队渡大西洋运往西班牙。

巴拿马地峡地图

地峡的存在阻隔了船只的直接通航,人们乘船从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都要绕过南美洲的南端才行。由此,人们很自然地产生开凿一条穿过巴拿马地峡、沟通两大洋运河的想法。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期间,修建两洋运河的计划一直停留在设想里。这主要是技术上的困难---在地峡位于太平洋的一侧,丛林与沼泽遍布;而靠近大西洋的另一侧,则是森林与山脉的世界。

直到18-19世纪之交,巴拿马地峡才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德意志地理学家洪堡考察了中南美洲,他指出在中美洲地峡有9处地段可修筑运河。此后,英、法、美等国都绘制过开凿运河的蓝图。而在运河地点的选择中,则以巴拿马和尼加拉瓜两处最有竞争力,其中巴拿马路线两端拥有天然港口,对修建运河更为有利。

巴拿马与尼加拉瓜路线比较

尽管美国对巴拿马地峡觊觎已久,先动手开掘运河的却是法国人。1878年3月20日,法国人从哥伦比亚政府那里获得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哥伦比亚政府与其签订的的条约有限期为99年,在5年内应结束勘探工作和成立公司;在以后的12年内应建成运河。1881年3月,法国运河公司破土动工。但由于各种因素,直到1900年,法国的运河公司总共支出3亿多美元,但只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最后运河工程以失败而告终。

放眼当时的世界,既有财力又有意愿接盘的其实只有美国。不过,美国在地峡运河地点的选择上,最初倒是倾向尼加拉瓜。担心失去接盘买家而一无所获的法国人被迫将地峡运河的售价从最初的1.09亿美元削减为4000万美元。当年,美法两方拍板成交,法国运河公司的一切财产和权利全部转让给美国方面,代价仅为区区4000万美元。至此,美国的地峡运河计划的实现就只差作为地峡主人的哥伦比亚政府点头同意这最后一步了。

大哥伦比亚被一分为四后的格局

哥伦比亚方面又是什么态度呢?首先,只要美国付给法国的4000万美元中有一半属于哥伦比亚,就可以与美国进行谈判。而具体方案则是:将宽度为6英里的运河区划归美国,租借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由哥伦比亚收回,不得续租,运河治安由哥伦比亚军警负责,租金也比较高。而美国人的如意算盘则是支付哥伦比亚政府1000万美元的开凿费,以后每年支持60万美元作为运河租借费用。由于双方条件差距过大,谈判陷入僵持阶段。。

不幸的是,这时哥伦比亚发生了内乱,政府希望借助美国的支持平息事态。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在美国的威胁利诱下,双方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美国从哥伦比亚手里获得6英里宽的运河区,并获得建造、控制和防守的权利,租期为99年,美国答应付给哥伦比亚1000万美元以及25万美元的年金。不难看出,美国乘人之危,所付出的经济成本甚至比原来打算的还要小。

巴拿马运河开通前,圣湖安河和尼加拉瓜湖是两大洋之间唯一水道

这个条约只在名义上承认哥伦比亚在运河区的主权,而实际上美国在那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显然大大侵犯了哥伦比亚国家主权,因此理所当然遭到哥伦比亚国会的拒绝。既然通过外交手段没有达到目的,华盛顿转而舞起“大棒”,在武力威胁下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扬言:到这年十月,“巴拿马就很有可能会发生革命,原因是巴拿马的全体人民都认为马上修建运河对他们的幸福和利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903年10月19日,3艘美国战舰奉命开到预期会发生冲突的地点。11月2日,三位舰长收到美国政府的指示,如果爆发一场革命就立刻占领巴拿马铁路,并阻止哥伦比亚军队在离地峡50英里范围以内登陆。

在美国军舰的保护下,美国一手炮制的巴拿马“革命”终于“爆发”。一支哥伦比亚军队被美军阻拦在科隆,他们的司令官已被诱骗到巴拿马城逮捕了。美国制造的这次“革命”宣告“成功”。11月4日上午8时,在美国导演下,阿玛多尔粉墨登场,宣布成立巴拿马共和国,他就任巴拿马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美国炮制的巴拿马革命遗址

然后,美国人准备摘取“革命”的胜利成果了。11月8日,巴拿马“革命”后的第15天,两国签订了条约,规定:巴拿马永久给予美国一段宽10英里的运河区占领使用,巴拿马湾中的一些岛屿给予美国使用,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政府1000万美元,并每年付给25万美元年金;美国拥有对巴拿马运河与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的永久垄断权,巴拿马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

12月2日,巴拿马当局在条约上签字。华盛顿方面则保证“巴拿马共和国”的独立,确保其不会受到哥伦比亚的威胁。美国参议院在1904年2月底批准文件,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最终由美国完全掌握。美国一家杂志发表社论宣称:“没有门罗主义,我们便不能拥有巴拿马运河!”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和筹划后,美国的地峡运河计划终于付诸实施。1904年成立由总统直接领导的、以海军少将沃尔克为首的地峡运河委员会,并正式动工。刚刚开工,令人望而生畏的黄热病疫情就大面积爆发,运河工地1200多名工人染病身亡。一些染病的美国工人们被疏散回国后又把疫情带到美国本土,造成了1905年7月新奥尔良的黄热病大爆发。幸好,科学家随后证实蚊子在黄热病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于是立即采取预防措施,成功战胜巴拿马的蚊子,截至1907年,巴拿马的黄热病几乎被消灭了,发病率甚至还没有美国本土的德克萨斯州高。

19世纪后期的新奥尔良港口

为避免重蹈法国人的覆辙,美国人没有选择一条直线作为运河的线路,而是利用地峡中间的库莱布拉湖把运河分为三部分---科隆到库莱布拉湖,再到湖对岸的达里恩,由达里恩再通到巴拿马城。这虽然距离稍长,却是最佳的选择。利用湖泊无疑减轻了工程的难度,同时也解决两大洋间海拔不同的难题:用湖泊作为过渡,辅以船闸。

巴拿马运河全线设计图

尽管如此,运河的工程量仍然惊人。全长81.3千米的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挖掘土石方共1.3亿立方米,耗资5亿美元,历时10年之久。1906年-1908年间,经常有4.5万名工人在工地上担负着繁重的劳动。劳工大都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部分来自非洲、南欧、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工人。因劳动和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待运河建成时死亡的劳工已达7万多人,平均每修筑1米运河就死去1名劳工,运河两岸因而被称为“死亡的河岸”。

修筑运河场景

1914年8月15日,第一艘美国万吨蒸汽货轮“埃朗贡”号首次通过巴拿马运河。翌年春季,运河全线通航。1920年7月,美国宣布运河对国际开放。就像预期的那样,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因此大为缩短。从纽约到旧金山,绕道麦哲伦海峡的航程为13000海里,经过巴拿马运河的航程为5200海里,航程缩短三分之二。

老照片:运河首航

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对促进海上交通和国际贸易当然起了重大作用,而对美国来说,其战略地位也因此大大加强。运河的建成便于美国两洋海军舰队的调动,为争夺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同时,美国还从控制巴拿马运河中获得了巨额利润:运河当局对过境货船每吨征收通行税72美分,邮船每吨90美分,这使美国在1921-1959年间获得25亿美元的通行税,远远超过修筑巴拿马运河的经济成本。

巴拿马运河船闸全景

在美国统治集团看来,巴拿马运河是自己的“地峡生命线”。运河区把巴拿马的国土割裂成不相联结的两个部分。运河区内的一切,都被美国霸占,俨然成为“国中之国”。直到1977年9月7日,巴拿马和美国才签订新《巴拿马运河条约》。它规定废除1903年的美巴条约,运河的经营权和领导由两国政府官员组成的运河委员会负责,而由美国负主要责任。

运河的海关和移民、邮政、司法管理等交由巴拿马负责。新条约于1999年12月31日期满后,巴拿马将全部承担对运河的管理和防护。就在千禧年到来的时候,巴拿马运河才终于回到巴拿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