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迟在177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经成为南美洲南部最重要的港口和国际贸易据点之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布宜诺斯艾利斯更是西半球仅次于纽约的港口,被人称为“南美的巴黎”。繁荣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背后自然是发达的阿根廷,到一战爆发前,白银之国阿根廷迎来自己最美好的时代,人口仅占拉美9.5%的他们出口收入占整个拉美地区30%,若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而论,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让人大跌眼镜,经历20世纪初的辉煌后,阿根廷深受政变和恶性经济衰退困扰,虽有多方探索,但依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不能自拔。细究起来,她跌宕起伏的命运用自身历史、发展道路息息相关,当然其中也离不开外力的干涉。
19世纪10年代,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终于走到尽头。1810年5月,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爆发“五月革命”,西班牙总督统治被推翻。1816年12月,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各省代表在图库曼集会正式宣告独立,成立拉普拉塔联合省,10年后他们正式改国名为阿根廷,意为白银之国。但此时的阿根廷仍然内战外战频频,直到1880年罗加就任总统才算大体结束了长达70年的混乱,实现国家自治党治下稳定发展的“美好时代”。
政局相对稳定使得国自党能够从容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动阿根廷从前殖民地转型为以进出口贸易立国的近现代国家。阿根廷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向欧洲出口牛羊肉、小麦以及羊毛等初级产品,然后进口欧洲的技术、资金、管理和劳动力,期间积攒了巨额财富。据测算,至1914年一战爆发前,阿根廷经济总量翻了8番,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早在1888年,曾出任总统的萨米恩托就宣称:“我们将会赶上美国,我们将成为美国。”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之初阿根廷对自己国家的定位是成为一个在美洲大陆同美国南北呼应,分享西半球霸权的强国。
国际形势的风暴很快就给骄傲的阿根廷人上了一课。1914年一战爆发,阿根廷虽保持中立置身事外,但出口导向型经济却遭到致命打击。阿根廷人原本以为陷入鏖战的欧洲会向他们寻求后勤供应,带来海外订单。但他们居然没有想到一条基本原理---生产是需要原料,当欧洲陷入战乱无法提供工业品和能源物资时,没有完整工业链的阿根廷同样会陷入困境。战争刚进行一年半,阿根廷就已没有足够煤炭保证正常运转。一战结束后,阿根廷同欧洲的跨大西洋贸易一度复兴,但当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袭来时,阿根廷又遭受重创。
经济衰退往往会引发政治后果,阿根廷也不例外。1930年9月6日,乌里武鲁发动政变,带领600名军校士官生和900名来自“五月营地”的士兵向阿根廷总统府进发,激进党伊里戈延仓皇出逃,正常宪政进程就此中断。20世纪军政府和文官政府频繁交替执政,经济陷入刺激—衰退钟摆式发展的阿根廷悲剧就此拉开序幕。
1943年6月,“统一军官团”发动军事政变,陆军部长拉米雷斯建立军人政权,10月,上校庇隆被任命为劳工和社会保障司司长。在庇隆组织下,政府一改过去在劳资冲突中放任自由的态度,积极主动干预劳工运动,为劳工从资方手中争取大量福利。这些举措也为庇隆争取到大量的民众支持,其政治地位迅速攀升。1944年7月,庇隆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和副总统。
不过,庇隆的成功引起了精英派强烈不满,他们指责庇隆是煽动劳工破坏社会秩序的罪魁祸首。1945年10月上旬,一些军官联合起来逼宫,迫使法雷利政府将庇隆免职,随后又逮捕了他。然而在10月17日,30万工人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迫使军政府释放庇隆。获释的庇隆在玫瑰宫向自己的支持者发表了演说,宣布将参加1946年2月的总统选举。
出于意识形态的警惕,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庇隆将会是一个麻烦人物。从1943年起,联邦调查局就认定阿根廷统一军官团插手了玻利维亚政变,断定军官团和庇隆背后有德国人支持。这一结论震惊人美国政界,促使美政府着手对阿根廷实施严厉制裁。当拉米雷斯被法雷利取代后,美国认定庇隆为该政权的核心人物,于1944年4月下令断绝驻阿大使同新政权的交往。
1945年5月,庇隆的激烈反对者布莱顿就任驻美大使,他一到任就要求美国政府暂停对阿输送油类,停止同阿根廷的军事谈判。1946年大选之前,他还捕风捉影地指责阿根廷军政府—实际矛头指向的就是庇隆在二战中通敌,在阿根廷建立一个法西斯政府。然而,美国压力只带来反效果,选举立即演变成代表阿根廷民众的庇隆同代表美国及本国寡头势力布莱顿间对决,被激发出反美情绪的阿根廷人用58%的优势选择了庇隆的“第三条道路”。
有了民间基础打底,庇隆执政可以不顾美国人脸色,大胆施行一些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政策。经济上,他全面加强国家干预,以赎买的方式将一大批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外资企业收归国有,控制了出口贸易和银行体系,大力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在社会方面,庇隆实施扩张性福利政策,使得更多阿根廷民众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红利。
但是,“第三条道路”的实际效果只能说喜忧参半。庇隆的社会福利和分配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减少对外依附性的工业化政策却磕磕绊绊,很大程度就来自于美国的阻挠。阿根廷工业发展所需的机器和原材料大部分需要进口,急需美元外汇和物质支撑,而美国正是看准此点,对庇隆政府实行持续不断地打压。
按庇隆自己的诠释,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并非不选择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那么简单,而是平衡“理想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正义主义”。他表示,理想主义占绝对优势就是技术专家独裁;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占绝对优势就是法西斯暴政;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结合就是资本主义,其与集体主义结合就是共产主义,都不可取,唯有协调四种主义才符合天主教精神之正道。
然而陷入反共狂热的美国一定要逼迫阿根廷抛弃“第三条道路”,要公开表态加入追随美国的西方阵营。美国最先的招数是用“马歇尔计划”要挟阿根廷。二战后美国计划采购阿根廷粮食为欧洲提供援助,但同时却提出阿根廷应用“合理价格”出售农产品,实质上是想打压阿根廷政府支持下的贸易促进会,因为阿政府想依靠贸易促进会提价回笼资金投入后续工业发展。事实上,美国此举的根本缘由在于“官员希望阿根廷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利用阿根廷的经济危机来毁掉庇隆政权”。
美国人在阻碍阿根廷产业升级方面不择手段。庇隆将推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放在能源和钢铁工业上,阿根廷人计划委托美国西屋电气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兴建发电厂,为此向美国出口银行申请1940万美元出口信用贷款。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借口阿根廷未能解决赎买征用的美资电厂问题叫停了贷款,最终使得建设计划告吹。庇隆计划通过改造阿根廷钢铁工业联合公司来带动钢铁工业的发展,但同样无法获得美国贷款。
阿根廷曾同捷克斯洛伐克达成协议购买其钢板精轧机,但由于该设备在美国生产,美国人便借口捷克斯洛伐克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而禁售,同时又不肯交付阿根廷,宣称将以拍卖方式售卖,迫使阿根廷付出大笔宝贵外汇才买到机器。美国进出口银行人员私下说,他们不会批准整合钢铁工业这种大项目,只会批给阿根廷人百万美元以内的小型工程项目,而且总额也限制3000万到5000万美元之内,以供阿根廷人修修铁路,为美国人生产初级产品。
在美国持续打压下,阿根廷国际贸易环境持续恶化,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又遭遇连续旱灾,导致庇隆第二个五年计划遭受严重挫折,国内爆发经济危机。内外交困下,1955年庇隆不得不向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农牧业出口和外资集团做出让步,允许美资企业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参与阿根廷石油开发。此举却引起视石油为国家命根子的军队和工会不满。
9月16日,军人再度发动政变推翻庇隆政权,虽然庇隆在20世纪70年代曾短暂回归,但他提出的风光一时的“第三条道路”却再也回不来,就这样,在美国人和阿根廷人的联合压制上迅速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