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时代(14):壮年前期(5)

塞卡尼人与埃杜伊人的领土境内,有一条阿拉乌河(现在的索恩河),它是由北方流入罗讷河的支流之一。由于水流和缓,可以用小船渡河。根据恺撒派出的侦察兵带回来的报告,赫尔维西亚人正群聚在那条河边,而且有四分之三的人已经渡河,剩下四分之一的人还留在原来的岸边。得知情报的恺撒率领3个军团半夜便奔向敌军营地。

遭遇恺撒的突袭并且是在一分为二的情况下,赫尔维西亚人自然不是罗马军团的对手。在岸边的没有渡河的赫尔维西亚人,除了逃掉的均被杀死。已经渡到对岸的同族人则束手无策,于是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处于法国里昂市的索恩河

恺撒并没有休息便要求军团造一座桥,军团兵摇身一变为工兵,一天的工夫就造好了一座桥。罗马人工程技术水平着实让赫尔维西亚人大吃一惊。于是他们便派遣使节向恺撒要求讲和,并表示愿意迁移至恺撒所指定的地方居住。恺撒以提供人质作为担保及赔偿埃杜伊人的损失为条件,答应了这项求和。

然而使节并不接受这样的条件,他表示自己部族只有接受他方人质的习惯,并无提供人质的习惯,说完后竟扬长而去,于是和谈破裂。恺撒派出了6个军团追踪往北方前进的赫尔维西亚人。这半个月来的追踪,双方一直保持不超过80公里的距离。

在恺撒军团东北方18罗马里(约合27公里)处,坐落着埃杜伊人的首都比布拉克特(靠近现在的欧坦)。为了确保军粮,恺撒便率军团往东北行进。然而一个参加罗马军的高卢骑兵暗自给赫尔维西亚人告知了恺撒的动向,于是赫尔维西亚人便掉头回来。或许是因为罗马军一直没有利用良好战机而让赫尔维西亚人看轻了他们,或是赫尔维西亚人想切断罗马军的军粮补给,他们首先挑起对罗马军团的战争。

在后背遭受攻击的恺撒,立刻迎战。在步兵军团都登上附近山丘的同时,恺撒派出骑兵团迎敌。罗马军各有指挥官分别镇守各自的中队、大队和军团。而高卢人则采用希腊式的密集阵型,从山丘下方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迎敌的罗马军一方则是依照恺撒的命令摆出背水一战的阵型。因为布阵于山丘坡地,逃走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情况不妙,只有骑兵可以策马奔逃。

意大利油画:《战斗中的骑兵》

明白这一道理的恺撒却跳下马来,加入到步兵的行列。在《高卢战记》中恺撒写道:“这是为了和士兵同生共死,并且断绝他们逃亡的念想。”这样一来就非战斗不可了。好在步兵主要武器之一的投枪,从山丘斜坡射向敌方那支大型密集队伍的命中率相当高。这支大型密集队伍也因此而四散开来了,于是排在前边的罗马土兵开始拔刀追击溃散的敌军。

还有一个对由攻势转变为守势的高卢兵不利的因素,那就是罗马军的投枪前端已被改良成弯曲的式样,在穿透敌人的盾牌时会挂在上面,很难被拔出。 中了2米长枪的盾牌,简直毫无用武之地。高卢人只好丢弃盾牌,在没有盾牌防卫的情况下战斗。于是,兵力占优势,比恺撒3万名士兵多出3倍的赫尔维西亚人开始向后撤退,他们的目的地是前方1.5公里的山丘。

被掰弯的标枪

罗马军紧随其后,但此时遭受到了从他们未持盾牌的右手方向过来的士兵的攻击,这些土兵是与赫尔维西亚人共同行动的高卢部族。见到这个形势的赫尔维西亚人,也从原本的落荒而逃转为下山再战,于是一下子罗马军变得腹背迎敌。然而此时罗马军的三列阵型得以发挥作用。第一和第二列迎战赫尔维西亚人,第三列则迎战突袭之敌。于是双方开始第二场战斗。

日落时分胜负才得以见分晓。高卢人也算是英勇无畏,从第7时(下午1点)开始至战斗尾声的日落时分,没有一个人逃走。生还的高户人取道东北方向逃跑了。 在比布拉克特的战斗中,赫尔维西亚人遭受了重创而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他们中生还的士兵打算投奔林贡斯人。而恺撒派遣的使者早就传达了帮助逃亡者视同逃亡者一样皆为罗马敌人的旨意。

经过三天的休整后。罗马军再度展开追击,此时赫尔维西亚人已陷入无法南行、无法西行,东北边也无处可去、无食粮供应的境地,他们只好向恺撒请求谅解。讲和在赫尔维西亚人交出人质与武器的情况下成功了。恺撒命令他们重新返回舍弃了的土地。 赫尔维西亚人最初迁移时有36.8万人,再次回到故土时仅剩下了11万人。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瑞士人又继续住在瑞士了。如果不是这样,法国的某处可能会被称做瑞士也不一定。也有可能瑞士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