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论

---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时期一位十分关键的皇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继承了汉兴以来所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他进一步减刑宽法,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他果断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持了汉朝的统一和稳定;他选定了具有雄才大略的刘彻为接班人,把汉朝继续推向强盛。

史学家班固曾评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对于汉景帝治国十六年的功绩,应当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对于汉景帝的为人,对于汉景帝在治国中的瑕疵,对于汉景帝屈杀、摧折栋梁之材的行为,我们也无须为之遮掩,要做出正确的评价。

首先,吴王刘濞发动叛乱,其祸端则起于刘启。刘启为太子时,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刘贤的师傅是楚人,使刘贤养成了轻佻、剽悍的个性,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极不恭敬。刘启是什么人?汉朝皇太子啊!怎能容忍?拿起棋盘就砸过去,一下子就把吴太子砸死了。

从此,吴王刘濞怨恨刘启。我们说,尽管吴太子刘贤有些不敬行为,但作为皇太子的刘启,难道就不能稍微谦让一些吗?即使是要惩罚一下,何至于下手如此之重,一下子要了吴太子的命?或许是失手,但也是过失啊!吴太子被打致死,如何善后?且不说犯有过失罪,而没有任何地方看出刘启有道歉行为,毕竟是把人打死了,人家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吴王刘濞的造反,虽然隐忍了数十年,而这件事情就是导火线啊!

其次,晁错一片忠心可对天,却被冤杀,反映了刘启的轻听妄信,为人阴狠。晁错是汉朝有名的才子,曾为太子刘启家令,在汉文帝时,就上书言事,得到了汉文帝的采纳和重用;汉景帝刘启更是非常宠信他。

晁错对于诸侯王谋反的可能性,是有充分认识的。他不顾自身安危,忠心为国,强烈主张削藩,认为是“削亦反,反速,祸小;不削亦反,反迟,祸大”。结果,吴楚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与晁错共商退敌之策,晁错提出要汉景帝亲征,自己留守,再割让一些地方给叛军,予以缓冲。

而后,汉景帝听信了袁盎的一番话,就定下了杀晁错以谢天下的毒计,将晁错“衣朝衣斩于东市”。这真是可悲、可怜、可叹、可恨啊!我们辩证地看晁错的削藩之策,也确实是有些强硬,让诸侯王一时接受不了,很容易激化矛盾。而前者贾谊在汉文帝时期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者主父偃在汉武帝时期提出“推恩分子弟”,就要缓和得多,诸侯王也容易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晁错为汉景帝所设计的退敌之策,恰好留下了是非的口舌。汉景帝亲征,这固然能在平叛中起重要作用,但把汉景帝推上了前线,显然是没有考虑到汉景帝的内心感受,汉景帝愿意吗?汉景帝可不同于汉高祖刘邦,刘邦是身经百战,视打仗为家常便饭,也乐于到前线去,在战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而汉景帝呢?却是生长于和平时期,几时见过刀枪?对于指挥作战,又有何经验,有何胜算?这不是把难题出给汉景帝去做吗?与其说让汉景帝亲征,还不如选择能干的将领担任前线总指挥!至于割地之说,也是有失考虑。

而袁盎之说,就好像吴楚叛乱是小孩子过家家、玩游戏,弄不清吴楚叛乱的真实目的,显得非常幼稚。要么就是“借刀杀人”,有意陷害晁错。因为他们两人有着很深的矛盾,似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可叹的是汉景帝,居然就相信了袁盎的话,觉得只要杀了晁错,吴楚就真的退兵了,也不要打仗了,也不要亲征了。

于是,说什么为了天下安宁而不惜杀掉晁错一人。简直是天真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而结果则是事与愿违。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杀掉袁盎以慰忠魂?晁错为国尽忠而被杀,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为诸侯王报了仇!汉景帝所做的这等“好事”,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啊!

最后,吴楚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汉景帝内心阴暗,既削弱了梁国实力,又制造了梁王刘武与功臣的矛盾,为杀掉周亚夫埋下了伏笔,可谓是阴狠之极啊!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兵出征攻打吴楚叛军,周亚夫在出征前,与汉景帝共商秘计,就是把梁国这块“肥肉”甩给叛军,让叛军吃不了兜着走,既消耗叛军的实力,也乘机削弱梁国。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嫡亲弟弟,得到窦太后的宠爱,无论是窦太后,还是刘武,都希望在汉景帝之后,由刘武来继承皇位,而汉景帝也曾半真半假地说过“千秋之后传梁王”。无论汉景帝怎么说,而他内心是一百个忌恨,只是逢场作戏,做做样子给太后看看,以讨得太后欢心而已。

这次,他要借助叛军之手,把刘武彻底打趴下去,一蹶不振。谋计确定后,周亚夫率军在梁国后方观战,刘武再三催促,周亚夫就是不出兵。结果,周亚夫与刘武结下了“梁子”,平叛胜利了,但对于周亚夫来说,却是悲剧。

刘武在太后面前一个劲地说周亚夫的坏话,有道是,人言可畏,更何况是位高权重的太后呢?再加之,汉景帝也是嫉妒周亚夫的守正不阿、宁死不屈,怕自己一旦去世后,儿子们无法对付他,要在在世时把周亚夫灭掉。于是,就有了污蔑周亚夫造反,甚至还有了“将军不反地上,将来也要反于地下”的谬论,最后周亚夫被逼无奈,绝食而死。

汉景帝的“一石三鸟”,其用心可谓险恶啊!宋代文学家苏辙曾有评论说:“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其说有一定的道理,就从人格完美的角度来说,汉景帝比其父汉文帝刘恒似乎要差一些。以上所列举的三点,正说明了这些。“无情最是帝王心”,这话用在汉景帝身上,似乎倒是很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