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论
李广,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闻之而心惊胆寒,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得军心、得民心的将军。司马迁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李将军列传》,使李广的事迹和英雄行为深得人心,这里不作细说,只论李广之材以及与“封侯”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李广具有非常过硬的军事素养,非常善于防御,是防守型的优秀军事人才。李广“猿臂善射”,精通骑马射箭,箭法非常精准,还曾徒手与猛虎搏斗,胆气、豪气过人,打起仗来不要命。在汉文帝时,他就因杀敌立功,被提拔为中郎。汉景帝时,他基本上都是担任边郡太守,如转蓬一般,哪里最容易被匈奴进攻,他就出现在哪里,先为上谷太守,后为陇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是奋力作战,令匈奴闻之丧胆。
到了汉武帝时代,调到都城担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担负起保卫皇宫的重任。李广的青中年时代,是在文帝、景帝时期,这时候汉朝与匈奴实行和亲,防御匈奴的侵边骚扰,李广在战略防御中功不可没。汉武帝即位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所需要的是大兵团作战,以及长途跋涉、快速进攻的才能。很显然,这时候的李广,已不是少壮之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作战方式。他几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奉军出塞,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战绩,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第二,李广不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而是一个善于反败为胜的英雄,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李广一生的闪光点,除了上面所说的战略防御外,还在于他的机智、果敢,善于反败为胜。李广一生历经七十余战,未曾失败,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三次起死回生,成功脱逃。
一是下马解鞍撤回,二是跳脱网兜逃回,三是被围生死对抗。三次都富有传奇色彩。第一次,李广带领一百多名骑兵追击匈奴射雕手,遇到匈奴教千骑兵,如果不是李广装作诱敌的骑兵,故意下马躺卧,使敌骑害怕有埋伏而不敢攻击,恐怕一百多名骑兵都成了敌人射击的靶子;
第二次,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被数倍于己的匈奴军打败而生擒,敌人把满身伤痕的李广放在两马间的网兜上,李广把准机会,突然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骏马,脱身而逃,捡得性命;第三次是李广后又率领四千名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匈奴左贤王率领十倍的敌人将其团团包围,李广沉着应战,凭借精湛的箭术射杀敌军首领,避免了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李广是个英雄,是个善于反败为胜的真正英雄,但是与卫青、霍去病的大兵团作战,能够俘获成千上万的敌人,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第三,在李广的最后一次出击匈奴中,卫青调整李广的出战位置,除了略有私心外,更多的则是关照李广,而李广不予理解。在漠北大战中,汉武帝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前将军,就等于是先锋部队,李广满心欢喜,这意味着他有机会杀敌而立功封侯了,即使是血染沙场,也非常开心。也确实是如此,人是活在希望之中,如果没有了希望,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可是,卫青却将李广调整为右将军,从右道出发,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这下李广生气了,认为这是明摆着与他过不去,夺去了他杀敌立功的绝好机会,这比杀了他还难受啊!司马迁写卫青调整李广作战线路的动机是要让新近失侯的公孙敖有杀敌立功的机会,是私念在作祟。
而在事实上,这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可能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一是汉武帝的顾虑。汉武帝觉得李广年纪已大,本来就没有打算让他参与这次战役,而是李广苦苦请求,汉武帝才答应了。
二是卫青的顾忌。虽然汉武帝任命李广为前将军,但卫青作为大军统帅,他觉得李广毕竟年纪大了,缺少快速作战的反应能力,担任前将军一职可能不太合适,于是,将李广的前将军位置作了调整。
三是卫青的考虑。他要选择与自己想法一致的将军来担任前将军,才能配合默契,取胜的可能性更大。公孙敖,是卫青儿时的铁杆朋友,曾经冒死救过卫青的命,两人可以说是生死与共。就这一点来说,李广在卫青的心目中,怎么能与公孙敖相比呢?当然,如果要深究,汉武帝和卫青对待李广都有不妥之处。汉武帝既然认为李广年老,为什么要将他封为前将军呢?卫青如果要变动李广的作战位置为什么不禀明汉武帝,让汉武帝作权衡考虑呢?
第四,李广绝望到了极点,横刀自杀,把一腔怒气撒在卫青身上,可谓刚烈,但如果忍耐一下,也是可以保住性命的!为什么要这样极端呢?李广从东道出发,由于没有向导,迷失了路,而没有赶得上与匈奴作战,完全无功。这时候,李广彻底与“封侯”绝了缘,心中充满一腔怒气。
而无巧不成书,卫青要给汉武帝上书报告详细军情,于是就叫李广幕府的人前去说明情况,李广彻底愤怒了,来到大将军幕府,不问青红皂白,就洒了一腔热血。可悲啊!可叹啊!仔细地想一想,卫青并不是有意要李广难堪,也绝对不是要李广的命,而只是要把迷路失道的情况弄清楚,好向皇上汇报,仅此而已。
纵观卫青的为人,是一位比较宽厚的将军,曾在军中坚持不杀失败的将军苏建,后来苏建的命还是保住了。纵观汉武帝历次对匈作战,还没有真正杀过一个失败的将军,一般都是用钱赎罪成为平民。李广自己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一旦军情紧急,还是照样起用。李广啊,怎么就忘掉这些呢?为什么就一根筋撞到南墙上去呢?
第五,李广念念不忘于封侯,结果成了封侯的牺牲品。难道封侯就这么重要吗?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吗?自汉武帝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基本上都参与了,而每次都与封侯无缘,这可伤了他的自尊心,论能力,论资格,他自认为比任何人都强,可就是不能取得战功,不能封侯。于是,在他心中就有种种假设,或认为是杀降的后果,或认为是自己的命运不好,甚至认为是汉武帝没有重用他,大将军卫青有意排斥他,使他没有封侯的机会。
正因为他心中有这些潜意识,才产生了后来的横刀自杀向天笑的结果。既然不能封侯,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一死了之。如果退一步考虑,封侯,固然是好;不能封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了,是否封侯,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这么一想,也许李广的心中就释然了,何至于如此呢?
第六,李广横刀自杀,影响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诸多方面,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是他自己所未曾料及的。李广自杀了,他的形象高大了,以至于一军皆哭,老少垂泪,这无疑是对李广一生的最好的奖赏,是对李广人格的充分肯定,这相对于封侯来说,那可是荣耀百倍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广是值了,可谓是生哀死荣,流芳百世了!
但是,李广的这一行为,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也许是李广根本就没有想,或者是想不到的。首当其冲的是大将军卫青,他成了李广自杀的牺牲品,人们在哀悼李广的时候,无疑对卫青产生了极大的愤恨,把一腔怨气都撒到了卫青身上,对卫青的低评甚至诋毁也就顺应而来,什么“卫青是外戚而得以重用”“卫青不败由天幸”,等等。
固然不错,卫青是外戚,但外戚难道都能像卫青这样吗?卫青的绝世才能却被忽略了。什么是“天幸”?难道卫青出征每次都能够侥幸取胜吗?如果论说英雄,卫青才是真正的英雄,其他人在他的面前,都会黯然失色!可是,正是这么一个事件,使卫青的形象大打折扣,减分不少。
其次影响的是李广的家族。李广走极端了,他的小儿子李敢本来就是一个出色的将才,如果不是李广的这种行为,他将来封侯拜将不在话下。而李广死了,他非常悲伤,认为是大将军卫青逼迫他的父亲自杀,把矛头指向卫青,打伤了卫青。卫青宽宏大量,不予计较,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忍不住了,在一次狩猎中射杀李敢,断送了他年轻的生命,而且有冤无处申,被说成是奔鹿撞死的,多么可惜啊!
李广的孙子李陵,颇有李广家风,也是坚决要求出战,要重振李家,结果被匈奴大军包围,弹尽粮绝,投降了匈奴,后来汉朝要引渡他回来,他也是李广的口气,宁可死在匈奴,也不能再次受辱!也许就是这样的思维,使李陵失去了改过自新、重振雄风的机会。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待李广的“封侯”与自杀,是不是有些冲冠一怒,而死有不值呢?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以上所说,可能有些有失公允,但并不是要贬低李广,而是对李广以及相关的卫青等人做出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