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论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大臣。他出身于商人家庭,十三岁就以精于心算而入侍宫中,为朝廷做事。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他先后推行了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
这些措施的施行,都在不同程废上取得了成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对此,历来褒贬不一,否定者说是汉武帝“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
肯定者说是“行均输、平准之法,尽笼天下之货,卖贵买贱,以均民用,而利国家,率收国饶民足之效”,是“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桑弘羊者,不可少也”。桑弘羊的历史功绩和是非功过,究竟如何评价?
首先,汉武帝推行文治武功,用兵四夷,需要桑弘羊这样杰出的理财能手。汉兴七十多年,实行无为而治,让民众休养生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汉武帝即位后,转換治国方略,对于北方曾经强盛一时而不断骚扰边境的匈奴民族,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主动出击,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军队数次深入匈奴境内,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同时,进行了经略西南,攻灭南越、东瓯以及朝鲜的战争。这些,都需要国家财力来支撑,前期主要靠文景时期的积累,而到了中后期,国家财力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消耗无已,国库空虛,面临着力不能支、国将不国的窘境。这时候,桑弘羊等人应时而出,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措施,充实了国家财力,解除了财政危机,帮助汉朝度过了危机。由此可以看出,桑弘羊为国理财,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
其次,桑弘羊具有杰出的经济思想和过人的理财能力,他所推行的各项财政措施,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汉武帝进行全国总动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理财措施,其中有不少是御史大夫张汤的主张,也有些是孔仅、东郭咸阳等人所实施的。
而桑弘羊则是继他们之后,应予以继续推行,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实行机构改革,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实行纳粟拜爵、补官及赎罪政策,以及后来的酒类专卖,成效显著,有力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再次,桑弘羊将国家理财做到这种登峰造极的地步,是源于他进步的财政经济思想。人们常说,思维决定作为,思路决定财路,诚然有理。在桑弘羊看来,农业并非财富的唯一源泉,商业同样是财富的源泉。
虽然商业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但它却可以带动和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创造财富。桑弘羊认为,商品流通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可以解决各地的资源过剩和短缺;如果商品缺乏流通,那么,许多物资无法交易,必然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桑弘羊在京师设立平准机构,稳定京师物价,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就贱价抛售,某种商品物价低廉时就加以购买,说明已经开始运用市场价值规律来稳定物价了。
最后,桑弘羊具有经济改革的强烈意识,各种财政措施在汉武帝刘彻的强力支持下,进行了有力的实施。历史上秦国在秦孝公时的商鞅改革,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为秦国的强盛以及后来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桑弘羊,则是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首要的是进行产业方面的改革,将盐、铁、酒三大支柱产业收归官营,充实了国家财政;又进行了流通方面的改革,由国家来控制商品的批发与零售价格,进而控制商品的流通渠道,将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归于国家财政。
同时,进行了税制改革,征收财产税,鼓励告发漏税,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这几项改革措施,都有利于平抑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壮大国家经济发展实力,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遏止了富商大贾和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
改革,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候需要“交学费”,改革者也需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纵观历史上的改革者,几乎都没有好的下场,改革事业成功了,个人却身败名裂了,或者是身败而名不裂。
桑弘羊,也是如此。由于桑弘羊推行一系列官营政策,国家几乎完全控制了生产、销售和市场,地主官僚、贵族和商贾,以及一些思想观念陈旧的大臣,都对这些政策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和抵制。在当时,就有“烹弘羊,天乃雨”的恶言,好像桑弘羊是天下最恶毒的人,必欲置之死地而方休。在汉武帝去世后,桑弘羊的改革措施遭到清算,后来甚至被牵连到政变而被灭族。悲哉,哀哉!
总之,桑弘羊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秉持工商富国思想,极力主张和践行工商官营,主持或参与制定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政策和制度,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中国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人物。即使是称之为“兴利之臣”,也应当是褒义的,应予以赞扬和肯定。当然,桑弘羊的经济举措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是不可讳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