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评论礼义、诚信
荀子评论说:国家,就是集中了天下最高的利益和权势。运用正确的规则来管理它,那么就会出现大安定、大繁荣,是积聚美好事物的源泉。不运用正确的规则管理它,那就会有大灾难、大负担,掌握有国家的大权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想要做个平民百姓,都不可能。齐泯王、宋康王就是这样。
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遵循道义的就可称王,实践诚信的就可称霸,用权术诈谋治理国家就会灭亡。治理国家倡导礼义,没有谁能加害他、动摇它。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换取天下,仁德的人不会这样做。
像磐石一样坚定地用礼义约束心志和管理国家,那么国家的稳定也坚如磐石。凡是和他一道这样做的人,都是仁义之士。能把国家刑法的内容公布于众,那刑法的全部内容都是合于仁义的。君主极力如此主张,就是率领臣子们向往礼义为终极目标。
真是这样,那么在下位的臣属和百姓都用礼义来敬仰国君,这样国家的根基就稳固了。根基稳固国家就稳定,国家稳定天下就安定。所以说举国上下都推行礼义,一天就能推向全国,商汤、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遵循道义而称王。
即使仁德还没达到最高境界,礼义虽然还没全部实现,但是治理天下的政理大体齐备,刑罚赏赐已成体系,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和信服,臣下清楚地知道诚信是一切的核心。政令已经颁布,得失利弊也看得明白,绝不可以欺骗民众;诸侯国之间的盟约已经缔结,得失利弊已十分鲜明,绝不可以欺骗盟国。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国家就兵力强盛,城池坚固,敌国很害怕;举国上下一致,彰显信用,盟国依赖。即使是偏远的国家,它的声威也能震动天下,春秋五霸就是这样啊。这就是践行诚信而称霸天下。
治理国家只提倡功利,不致力于发掘礼义,坚守信用,唯利是图;对内不顾一切地欺诈老百姓以达到获利的目的,对外不顾一切地欺诈相交的国家以求利益最大化;不好好开发国内的土地、百姓,却时常想去占有别国的土地、百姓,正由于此,臣下和百姓没有不用欺诈的心态对待君王的。君王欺诈臣下和百姓,臣下和百姓欺诈君王,这样上下就分崩离析了。
也正由于此,国家将受到敌国的轻视,盟国的怀疑,权谋诡计一天比一天盛行,国家不能避免危险削弱,达到极点就要灭亡,齐泯王和薛公孟尝君就是这样。所以齐泯王尽管掌控了强大的齐国,却不以此修行仁义,整治礼义政教,用诚信规范天下,只是以不停地驾驭战车奔驰在外为要务。
因此,当它强大时,兵锋南指打败了楚国,兵锋西向使秦国屈服,兵锋北向足以打破燕国,兵锋指向中土灭了宋国。等到燕国、赵国联兵进攻齐国,如同摧枯拉朽一样,齐泯王自己惨死,齐国破亡,成为全天下的奇耻大辱,后世说到暴君时都以齐泯王为借鉴。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崇尚礼义而沉溺权术。
以上所说礼义、诚信、权谋三种立国情况,是贤明国君应该谨慎选择的,仁德国君必须明白的。善于选择的人可以控制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被别人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