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提速历史转折的秦赵八年长平大决战

---

本卷所述史事处于战国中期的后段,时间只有十七年,起自公元前272年,止于公元前256年,值得评述的最大事件是秦赵主力决战。这一时期,东方六国赵国最强,是阻挡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秦赵决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

秦赵决战又总是从秦伐韩开始。东方六国,韩国最弱,又挡在秦国东进的最前沿,秦国东进首先灭掉的是韩国。韩最弱,又最好下手。但是唇亡齿寒,秦伐韩,赵救韩是必然之势。

加之韩与赵渊源密切。晋六卿当政时,韩赵两家在政治斗争中就紧密联手,韩厥救赵孤,就是家喻户晓的故事。韩赵世代联姻,实际上就是同盟关系。

公元前270年阙与之战,起于秦伐韩,赵救韩。此役赵胜秦败。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伐韩,开启了长达八年的长平之战。秦国经过长期准备,委派白起为主帅,复仇雪恨,加之蚕食土地,志在必得。

公元前260年,韩国上党不保,赵救韩,并非平原君利令智昏,这只是一个导火索,唇亡齿寒才是赵救韩的本质。其后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楚,楚春申君救赵,实现韩、赵、楚、魏四国结盟。楚、魏、赵三国联军大败秦军于邯郸fdgh,赵国才死里逃生。但从此一蹶不振。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并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政治和外交上。赵韩联军以逸待劳,又在内线作战,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优势。廉颇持重,避敌锋芒,用持久战拖垮秦军。即使有善战的白起也必为败军之将。

无奈赵孝成王昏庸,中敌反间计,临阵换将,已是兵家大忌,更何况换了一个纸上谈兵之将,军事上也输给了秦国。政治上,秦国上下一心,举国一致,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上战场、保运输。赵国政治腐败,小人当道,未见有举国一致的动员。

外交上,赵孝成王和战举棋不定,未能在长平军事决战之时做好与魏、楚合纵的准备。齐国置身事外,坐看赵军粮草断绝而不伸援手。

假如赵孝成王听得进蔺相如、虞卿的意见,军事上听信廉颇,外交上听信虞卿,政治上听信蔺相如,赵国人才济济,加上合纵盟国的支援,完全可以打败秦军,历史或许是另一番模样,赵国几近于称霸。

长平战后,三晋削弱,东方六国失去了屏障,争相割地与秦以求和,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的转折点,秦并六国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