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军反“围剿”斗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三省交界处,南濒长江,北抵淮水,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大别山脉雄矗中央,俯瞰武汉、信阳、安庆,战略位置重要。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于此,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革命政权。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鄂豫皖根据地最盛之时,拥有六座城池,26个县政权,人口达350万,面积四万平方公里。

1932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失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共二万余人被迫于1932年10月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932年11月29日,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次日,红二十五军在檀树岗村南河滩宣布正式成立,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辖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委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共五个团又两个特务营,全军约7000人。

1932年12月,蒋介石下令以15个师又一个旅的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划区“清剿”。1932年底到1933年春,红二十五军抓住敌人调动、兵力减少的战机,积极寻歼敌人,连续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计划,策应了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鄂豫皖边区革命形势出现了转机。

1933年4月初,红二十五军和原来的红二十八军在麻城大畈会合,鄂东北与皖西北根据地也部分得到了恢复。为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省委决定将红二十八军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师长廖荣坤兼,后为周希远;政委王少卿。红二十五军则由重建时期的7000人发展到了1.2万余人。

七里坪,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之一。5月2日,红二十五军开始夺取七里坪,战斗历时43天,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对敌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然而,这次军事冒险主义的“夺取中心城镇”计划忽视了客观条件,加上疾病蔓延、战斗伤亡、肃反损失,导致部队减员近半,红二十军军损失惨重。在此过程中,鄂东北和皖西北两根据地遭受了极大破坏,各自只剩下百余里方圆的地域。鉴于七里坪战役使得红军减员太大,红二十五军于麻城董家畈附近进行整编,撤销第七十三师,改编后下辖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共六个团,约6000人。

1933年5月,蒋介石任命刘镇华为“鄂豫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7月,国民党开始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鄂东北中心区保卫战开始。红二十五军奋力与敌军开战,21日于光山陵牌石、王家湾一带抗击敌六十五师,毙伤敌700余人。8月18日,国民党集中兵力发动合围攻势,红二十五军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后因饥饿疲劳、无力再战,被迫转移至太平寨,撤出战斗。鄂东北中心区保卫战失败,红军减员达1500人,省委决定转移到形势相对稳定的皖西北根据地休整。

1933年9月5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转移到皖西北,在商城南溪和红八十二师会合。国民党调兵至皖西北,同时派部队封锁潢(川)麻(城)公路,阻止红军西归。10日,国民党七个师向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区南溪、汤家汇地区合围,皖西北中心保卫战开始。23日红军撤出战斗,向南转移,皖西北中心保卫战失败。

1933年9月2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商城大埠口附近召开会议,由省委书记沈泽民主持。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进行缩编:第七十四师辖三个营,第七十五师辖两个团,全军仅3000余人。红二十五军转赴鄂东北,红八十二师仍留在皖西北坚持斗争。红二十五军在奔赴鄂东北途中,遭到敌军第三十一师两个旅南北夹击,省委和军部率主力2000余人突破敌人封锁线,副军长徐海东和后续部队被截断在路东。红二十五军被封割于鄂东北、皖西北两个地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更加艰难期。

1933年11月下旬,红二十五军在鄂东北的部队合编为第七十五师二二四团,约1000余人,在军长吴焕先率领下,于天台山等地开展游击。12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相继攻占罗山、光山两县部分地区,进入罗山与孝感交界进行游击。1933年10月初,红二十五军在皖西北的部队,在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转回皖西北,与皖西北道委及红八十二师会合。11日,皖西北道委在南溪东北召开会议,决定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全军约2300余人,军长徐海东,政委郭述申。

1934年2月底,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调半数以上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到4月中旬,敌人继续进行第五次“围剿”,兵力达16个师又四个独立旅行,,共80多个团。1934年3月12日,红二十八军在徐海东率领下,取得了葛藤山反击战的胜利,将敌第五十四师一六一旅全部击溃,毙伤俘旅长刘书春以下1000多人。葛藤山反击战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取得的重要胜利,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

4月16日,徐宝珊、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到皖西北与徐海东、郭述申率领的红二十八军在商城豹子岩会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辖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全军3000余人,还将皖西北部队红军和地方武装改编为第八十二师,在皖西地区坚持斗争。

1934年4月18日,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重返鄂东北。次日,于光山高山寨伏击敌东北军第一0九师两个营。4月20日,省委在高山寨附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暂不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到边沿地区恢复和开辟新根据地。5月初,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转至皖西北地区。5月6日,攻克罗田县城。之后,为摆脱国民党军围追,红军向鄂东北转移。至7月中旬已在罗山朱堂店南北恢复和开辟一块600多平方里的根据地,鄂东北革命形势出现好转。

1934年8月9日,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自罗山南部地区向皖西北转移。下旬,在皖西北郝集击退敌第十一路军独立旅的进攻,1934年9月初,根据徐海东军长的建议,红军放弃了攻打国民党重兵驻地英山县城的原定计划,出敌不意,远程奔袭敌人后方的太湖县城,歼敌警备旅一部。战后,在英山陶家河地区恢复和开辟根据地。至此,张学良三个月的“围剿”计划破产。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会在光山花山寨召开,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等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并结合鄂豫皖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了红二十五军转移问题。之前,中央曾多次指示红二十五军走出鄂豫皖并建立新的根据地,鄂豫皖省委对此问题有过讨论,但对走出去的方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这次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遵照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实行战略转移,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仍为军政治委员。此外,还决定由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指导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