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重走红军长征路之十二
强渡乌江(江界河、回龙场、茶山关渡口)
回龙场渡口
乌江,因江水清绿而得名,由西南向东北斜贯贵州全省,把贵州划分为南北两部,是黔北各线的一条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00多米,水深流急,不易泅渡;南北两岸都是峭壁悬崖,巨石高耸,突兀云端,十分险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整个乌江防线,自茶山关起,包括孙家渡、江界河、袁家渡、回龙场等大小渡口十余处,全长约100公里。
乌江
中革军委确定的渡江行动计划如下:红一军团以红二师加强军委工兵两个连,进至江界河渡河点附近架桥,以便红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红五军团由此渡江;红一师进至回龙场及其附近地域架桥,以便军团主力由此渡江;红九军团在贺龙场、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区掩护红一军团之侧后;红三军团第四师前进至清水口渡河点之地域,准备架桥。

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于1935年1月1日到达乌江回龙场渡口。回龙场渡口位于余庆县境中部大乌江镇红渡村。渡口水面宽度约150米,是遵义、湄潭通往余庆、凯里的重要水上通道。该河段,平均水面宽80米,河床险滩密布,水流湍急。两岸山峰林立,悬岩峭壁,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当年的回龙场江面
今日的回龙场江面
红一团到达回龙场渡口时,发现村子里不仅无船,甚至一块像样的木板也难以找到。于是,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开始组织战士扎竹排,大约三个小时左右,便扎成了一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排。渡江开始了,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竹筏一个接一个地划过乌江,消灭的驱逐了对岸守军,占领了滩头阵地,并掩护后续部队渡江。至1月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此渡江完毕。
红一师强渡回龙场渡口线路图
如今,余庆县在乌江沿岸设立了一条“红渡”红色旅游线路,其中就有位于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回龙场的红军强渡乌江指挥部旧址,曾经是中国工农红一军团一师强渡乌江回龙场渡口时设立的指挥部。
强渡乌江指挥部旧址
作战室旧址
回龙场渡口原为余庆到湄潭的交通要道,如今己在悬崖峭壁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回龙大桥,桥长168.4米,宽8.5米,高62.5 米。
回龙大桥
江界河渡口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二师师长陈光率领四团为前卫,于1月1日逼近江界河渡口。江界河是乌江流经瓮安县境内的一段河流。江界河渡口位于中央红军三路强渡乌江的中路。

1935年元月2日,中央红军由刘伯承直接指挥,耿飚、杨成武率领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乌江江界河渡口发动了抢渡乌江江界河的战斗。战斗采取了渡口强攻,上游偷渡相接合的办法,于元月3日占领渡口守敌排哨阵地。渡口工兵连200余人冒着枪林弹雨,在湍急的江面上用竹筏、门板架起一座150多米的浮桥,红军大部队通过浮桥大举进攻,敌军全线溃退。红一军团胜利过江,随后,军委纵队及红五军团也由此渡口先后渡过乌江。
当年渡江场面
重走长征路,来到乌江江界河渡口,两岸山峰仍然险峻,位于江界河北岸火金山上,杨成武将军题写的“乌江天险”赫然醒目。但水面已今非昔比,水波不兴,水平如镜。
杨成武将军题写的“乌江天险”
如今的乌江江界河渡口
2008年,乌江下游的构皮滩水电站建成蓄水后,江界河水位上升百米左右,不仅造成了现在的风平浪静,而且,红军当年的战斗遗址界碑,也淹没在水下。现在看到的界碑,是后来移居在此的。
后移居在此的江界河战斗遗址
战斗概要
旁边还有几个碑,分别是:“永垂万古”的墓碑(红军坟)、“江界河改设义渡搬迁说明”碑、“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碑搬迁说明”碑。
迁移说明文字
其中的“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碑搬迁说明”碑上说明:红军抢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碑系文物保护标志碑,原立于江界河新渡口,距江面约六十米,因构皮滩水电站建设,此碑被淹。贵州省文物局拨款进行搬迁抢救,但因原碑碑体较大,石质较差,已出现裂层,不便搬迁,故特按原样复制立于此地。 瓮安县文物管理所 公元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茶山关渡口
1月5日,红军左路纵队红三军团进至茶山关渡口,从这里抢渡乌江。茶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茶山村乌江北岸,是遵义通往开州(今开阳)、贵阳的要津。 茶山关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渡口两岸高山壁立、悬岩耸峙,此处乌江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因此被历代兵家称为“险渡”。

此时的茶山关,黔敌侯之担部已在北岸关口和沿江修满防御工事,架起枪炮封锁江面,还将渡口船只装上泥沙沉入江底,妄图据险扼守。元月4日深夜,红军趁对岸敌人麻痹大意入睡时,悄悄渡江,一水性好的勇士携带过江绳在大门板上最先登岸,随着过江绳牵拉,后面的木筏陆续登岸。国民党黔军候之担苦心经营的阵地,一夜间土崩瓦解。
茶山关渡口
重走长征路,来到茶山关渡口,却只见山不见水。 向下的石板旁,杂草丛生。拾级而下,终于见到神秘的乌江。
沿石板路下到乌江
在茶山关遗址,还可见到红军亭和据说已经在建多时的烈士纪念园 至1935年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强渡乌江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伟大胜利,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在此歼灭红军的计划,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黔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紧实的基础。
左:《红星》报报道红军强渡乌江的英雄事迹;右:突破乌江英模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