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因江水清绿而得名,由西南向东北斜贯贵州全省,把贵州划分为南北两部,是黔北各线的一条天然屏障。江面宽约200多米,水深流急,不易泅渡;南北两岸都是峭壁悬崖,巨石高耸,突兀云端,十分险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整个乌江防线,自茶山关起,包括孙家渡、江界河、袁家渡、回龙场等大小渡口十余处,全长约100公里。
乌江
中革军委确定的渡江行动计划如下:红一军团以红二师加强军委工兵两个连,进至江界河渡河点附近架桥,以便红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红五军团由此渡江;红一师进至回龙场及其附近地域架桥,以便军团主力由此渡江;红九军团在贺龙场、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区掩护红一军团之侧后;红三军团第四师前进至清水口渡河点之地域,准备架桥。
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于1935年1月1日到达乌江回龙场渡口。回龙场渡口位于余庆县境中部大乌江镇红渡村。渡口水面宽度约150米,是遵义、湄潭通往余庆、凯里的重要水上通道。该河段,平均水面宽80米,河床险滩密布,水流湍急。两岸山峰林立,悬岩峭壁,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当年的回龙场江面
今日的回龙场江面
红一团到达回龙场渡口时,发现村子里不仅无船,甚至一块像样的木板也难以找到。于是,红一团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开始组织战士扎竹排,大约三个小时左右,便扎成了一个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排。渡江开始了,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竹筏一个接一个地划过乌江,消灭的驱逐了对岸守军,占领了滩头阵地,并掩护后续部队渡江。至1月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此渡江完毕。
红一师强渡回龙场渡口线路图
如今,余庆县在乌江沿岸设立了一条“红渡”红色旅游线路,其中就有位于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回龙场的红军强渡乌江指挥部旧址,曾经是中国工农红一军团一师强渡乌江回龙场渡口时设立的指挥部。
强渡乌江指挥部旧址
作战室旧址
回龙场渡口原为余庆到湄潭的交通要道,如今己在悬崖峭壁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回龙大桥,桥长168.4米,宽8.5米,高62.5 米。
回龙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