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源头的路上,见到的黄河都是清澈的。在黄河源区的两湖---扎陵湖、鄂陵湖,只见冰封的两湖,透明的冰面能望到湖底的卵石。黄河在源区的两湖之上有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卡日的意思是“红铜色的”,约古宗列的意思是“炒青稞的锅”。总之,在黄河源区,黄河支流很多,但都没有与“黄”和“浑”有关的河名。
其实从源头到湟水(有人认为从湟水汇入黄河干流后,黄河开始变浑),总长达2140公里,黄河的流程已经达到一半,水量已经超过入海口水量的近两倍,这样一条大河,一半以上的流程河水是清的。黄河只有进入了黄土高原后,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缺乏、侵蚀严重,大量的泥沙被带入黄河,所以黄河水开始变浑。
进入黄土高原,尤其是从内蒙古河套平原东端的托克托县的双河镇河口村开始,黄河进入了晋陕峡谷,即山西与陕西夹峙的河段,由于两岸支流增多,又全程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把大量泥沙带入黄河,河水变得更加浑浊,而这一段黄河流淌在中华文明的主要区域,黄河是这一带人们对黄河的称为,意为黄色的、浑浊的河。但这种称谓不是生活在黄河源区和上游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对黄河的称谓。
黄河的清与浑,是一个不精确、模糊的说法,基本上是靠直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谈到黄河的清与浑,水文工作者一般用含沙量来说话,但是究竟多少含沙量算是清与浑,并没有一个标准。
在玛曲水文站,黄河从源头起至此已经流淌了1275公里。这时的水从直观上看是清的,我们想知道黄河在这里的含沙量。水文丫的站长告诉我们,玛曲这里黄河历史上最大的含沙量是每立方米2.26公斤。平时都在每立方米1公斤以下。从湟水入黄河那段开始,黄河含沙量上了一个台阶,河水开始变浑;到了兰州,含沙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那一带有几条含沙量高的河流加入,如大夏河、洮河等;过了内蒙古的托克托县,含沙量又上了更高一个台阶。
黄河中游是含沙量最大的。历史上最大的含沙量是每立方米中含沙1700多公斤,这是在黄河中游的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测得的。那一带河水含沙量的年平均值为1.16亿吨,与这一带相比,玛曲那一带的河水算是很清了。玛曲含沙是上报的标准是超过一公斤,对黄河中游山西与陕西那段黄河上的水文站,定的标准是含沙是超过50公斤才上报。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黄河水的清与浑是不是也可以拟定一个量化的标准。比如含沙是不超过1公斤,算作清水,超过10公斤算作微浑,超过30公斤算作浑,超过50公斤算作浊,超过100公斤,算作泥流等。这样一来,黄河水就有了一个清浊的等级系列,一说起来,人们就会大体知道河水浑浊的程度。
干流工程是黄河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的主体,除了防洪防捞和经济效益外,治理黄河泥沙也是主要任务。目前黄河干流上有中大型水利工程30座,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中游与下游各有3座水利工程。黄河中下游的水库以防洪任务为主,控制干流泥沙含量也是关键目标。
上游整体比降大,适合开发梯级电站,因此水利工程密集分布。此外,上游干流泥沙含量非常少,不用担心淤积的问题,这也有利于发电站的修建。李家峡水电站距离上游龙羊峡电站仅102公里,其间并没有大支流汇入。同样,李家峡水库库区的泥沙含量也很低。在两岸红层地貌的映衬下,李家峡库区更显得水色碧蓝。黄河河源一直到兰州段都以产水为主,沿途携带的泥沙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时的黄河干流清澈而湍急,它汇聚了大量的优质水资源,向中下游的灌区进发。
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顺着隆务河一路下来,隆务河有一定的含沙量,水是浑的。还有洮河,洮河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那边流过来,也是有一定的含沙量,湟水的含沙量更大一些。但是这些河即便原来是浑的,一进入刘家峡水库,泥沙沉淀,最后也会与水库的绿水融在一起。所以要理解黄河水的清与浑,刘家峡是一个关键。刘家峡阻挡住了数十亿立方米泥沙,依旧清洌可鉴。130多平方公里的库区水域,水质上佳,是发展养殖业的良好场所。画面中整齐排列的水道养殖网箱,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期许,见证着刘家峡水库的变迁。
黄河从青藏高原下来到黄土高原的兰州,海拔高度从4500多米降低到了1500多米,落差近3000米,这个落差孕育着巨大的水电潜力。因此黄河这一路流来,水电站一个接着一个,库头连着库尾,这就叫梯级开发,就是原来一条斜线下来的黄河水,现在变成了一个个台阶。正是这些水库群,一个连着一个,它们的静水沉淀作用,把这一带的黄河变成了一个个碧绿的河道型的“湖泊”。青海省内的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干流梯级规划中的第一站,处于“龙头”地位。龙羊峡水库常年保持碧波万顷,已经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谈黄河的事兰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节点。黄河的水是不是变清了,应该以兰州为界,兰州以上整条黄河的水是清的,兰州以下谈河水清浊要分段。在兰州,从秦到秋也就是基本从4月至11月,黄河水是浑浊的,而冬季11月底到第二年4月,河水就清澈很多。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我们讨论的是在该清的季节和时间段河水却是浑浊的。
从尖扎沿黄河奔向兰州,途经湟水。河湟谷地,河是指黄河、湟是指湟水。在这里,两条河流相汇,一条是浑黄的,一条是碧绿的。谁是黄河?谁是湟水?我们都猜错了。那条碧绿的河是黄河,那条浑黄的河是湟水。因为这一段的黄河上近距离地连续分布着刘家峡、盐锅峡和八盘峡,库区中的黄河水是碧绿的。
从潼关拐过来,过三门峡,就到达了小浪底水库。黄河流到这里像是流入了鱼米之乡,到处是青山绿水,植被也很好,因为这个地方的降水量远远高于西北干旱区,已进入了东部季风区。小浪底是一个水利枢纽工程,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是1991年修建的。小浪底工程主要是治理黄河,而不是以发电为主。要想看到泄洪的景,一年只有一次---6月底到7月初。为什么6月份调沙?因为黄河汛期是7、8、9三个月,汛期快要到来,各大水库得要腾库了。所以要泄洪调沙,一年只有一次。调水调沙形成的飞瀑,已经是黄河上的新景观。下图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形成的飞瀑胜景。
每年汛期来临前,小浪底需要腾出库容为汛期防洪做好准备,调水的同时也需要冲出一部分库区淤积的泥沙,为了延长大坝的使用寿命,上方排出库区澄清的黄河水,下方冲出库区淤积的泥沙,清水携着泥沙形成人造洪峰,冲刷下游河道,为河道排淤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据称可以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内不淤积抬高。
“上方青颜色的叫明流洞,下方黄颜色的叫排沙洞”。调水调沙,专家经过周密计算,清水放多少,黄沙放多少是有比例的,清水放多了白白浪费,黄沙放多了泥沙又重新淤积带不走。小浪底泄洪调沙,不是说小浪底一个水库的水就能把沙子带走,它要调动上游三门峡、万家寨、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同一个季节都往小浪底放水,由小流量变为大洪峰,叫人造洪峰冲沙,沉积在三门峡大坝的沙子,尽量在洪峰到来时,被带到小浪底闸门眼前,然后被冲出去。
这里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原来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村,浪底水利枢纽就修建在小浪底村的旧址上。水面面积296平方公里的小浪底水库,控制了黄河流域92.3%的水量,防洪、防凌、减淤三大任务齐头并进。阳光充足的日子里,水面通透如镜,难以想象万顷碧波下沉淀着超过70吨立方米的泥沙。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泥沙,在小浪底沉积下来,现在澄清的黄河水,不再是以前浑黄的模样。
从小浪底继续前行,途经花园口,就到了黄河入海口。在这里,我们最关心的是两个数据:黄河每年携带有16亿吨泥沙入海,这些泥沙堆成一米见方的沙墙,可以围绕着地球转十几圈:黄河每年在入海口新造陆地25平方公里。然而这些都是各种专业和通俗的书籍报刊上常见的说法,实际上,现在黄河入海的水量很少,还不到100个流量。两岸田野碧绿,河水日渐清澈,却不见以前浩荡黄河奔流入海的模样。因为水量太少,每年入海的泥沙可能连一亿吨都不到。由于入海泥沙的减少,河口地区的土地很难增长,能够做到不被海水海浪侵蚀夺走就不错了。因此可以说黄河在河口造地已经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