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迹及正源

山坡上矗立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胡耀邦和江泽民同志分别题写的“黄河源”石碑。低矮的木头栅栏围住的这汪清泉,看上去毫不起眼,洁白哈达与五彩嘛呢石围绕着泉眼。泉水中放置着一块刻有“黄河源”三字的圆形大理石,旁边摆放着缠有哈达的水瓢。

刻有“黄河源”的圆形大理石

泉眼所在的这一片高山草甸,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严寒状态,地底的冻土层阻挡了雨水与冰雪融水的渗透,使得它们在地表形成一汪一汪的浅浅清泉。而黄河源头最早冒出地面的这汪清泉,此刻就静静地从我眼前随着地势自然向下流淌,跌进一个小坑,汇聚又一汪清泉,然后继续向下,不断汲取点滴泉水,最终成为一条潺潺小溪。

黄河源小溪

从源头开始,我跟着水流往坡下走,最初水面仅有约10厘米宽,随着更多泉水的加入,水面慢慢扩展到十余厘米。我一会儿跨过去,一会儿又跳回来,玩着一步“跨越”黄河的游戏,乐此不疲。

一直往下走了快一公里,我们来到了八座黄铜铸砌的藏式佛塔前。1951年,十世班禅大师前往拉萨时经过此地,亲笔题词“赞叹黄河源头,赞叹藏汉携手,赞叹人畜兴旺”。如今塔关还供奉着十世班禅画像。

十世班禅大师唐卡画像

继续向下,左侧一股泉水加入进来,两水汇流处堆满了哈达与嘛呢石,一块大石头上刻着“中华母亲河源头连青天”的字样。从这里开始,黄河终于有了一条溪流的模样,水量增大,宽高也超过一米。在水流平缓处,我们甚至发现几条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如果跟着溪流继续往下走,我们将看到黄河吸纳更多从山间涌出的泉水,不断积蓄着能量,并逐渐壮大为一条水面宽度超过10米的小河,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出孔雀峡,奔向东边的星宿海和扎陵湖。在那里,它将正式成为一条名叫黄河的泱泱大河。

扎陵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曾经多次组织科考队前往青海境内考察黄河源头。根据河源唯远、唯长、与主流方向一致等原则,流程短、水量少的扎曲首先被排除,接下来是玛曲(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之争。

1960年,科考队认为,由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雅拉达泽峰的泉水汇聚而成的约古宗列曲才是黄河的源头。而在1978年至1983年的考察中,又提出黄河源头是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的卡日曲,一条水量更大且与黄河主流方向一致的河。

卡日曲

卡日曲本是藏语,意为红铜色的河,它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5条从山坡切沟流出的小泉汇聚成一条宽约1米的潺潺溪流,就是最初的卡日曲。

不过,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再次组织科考队前往黄河源,这次的考察结果又恢复了约古宗列曲的正源身份。如今,在海拔4675米的约古宗列曲泉水流出处,就矗立着1986年胡耀邦同时题写的“黄河源头”石碑。

胡耀邦和十世班禅大师分别用汉藏文字题写的黄河源头字样

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最终都汇入扎陵湖,然后从鄂陵湖湖口流出,向南向东而去,从这里开始,这条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才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黄河。如果说约古宗列曲是地理意义上的黄河源头,那么扎陵湖和鄂陵湖可以视作文化意义上的黄河源头。

历史上的黄河源头星宿海,在今天看来其实只是黄河在青藏高原睥第一个“休息补给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雅拉达泽峰涌出的泉水,集合沿途大小泉水后,逐渐汇聚成一条宽约10米的小河,蜿蜒流经东西长约20公里的约古宗列盆地,与卡日曲在星宿海之西汇合,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流,当地人称之为玛曲,又叫孔雀河,形容河水流过草原的形状,像孔雀开屏一样。

玛曲—孔雀河

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最终来到了地势平缓的星宿海。这里是由上百个水泊组成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沼泽草甸区,藏语叫“错岔”,意为花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