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的那一个“点”究竟在哪里,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认识和说法,且争论从未停止。从古代的昆仑山,到近代的卡日曲和玛曲之争,关于黄河源头认定的不断调整改变,是在自古“河源唯远”基础上的认知更新和误差修订。
但从文化溯源来看,扎陵湖与鄂陵湖的相交处,也就是1988年河源牛头碑所标示的地方,有着关于黄河源头的重要文化和历史依据。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最大的两个淡水湖,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又像是手拉手肩并肩伫立在黄河源头的姊妹。站在两湖之间的错哇尕泽峰上,左手边的鄂陵湖,湖水呈现出数不清种类的蓝色;右手边的扎陵湖,在光影转化中不断变换着湖面色彩。2005年,扎陵湖、鄂陵湖被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名录》。
沿着鄂陵湖湖岸一路向西,经过一块水草丰美之地,看到片片泽泽连成一望无际的浅滩,扎陵湖就到了。在两湖相交的地方,一湾湖水由扎陵湖喷涌而出,同时掀起渔获,吸引着无数水鸟飞舞觅食。
在“文化源考派”学者看来,这个小小的“河口”就是黄河的源头。在约古宗列曲、卡日曲等汇集进入扎陵湖之前,它们都只是“自己”。而从扎陵湖流出,形成一个冲积扇面后再入鄂陵湖,大河才真正以“黄河”之名奔流向海。
从“黄河第一河口”向鄂陵湖和玛多县方向返程,先经过的是黄河第一桥。在这里,黄河第一次以壮阔的姿态和标志性的颜色进入普通人视野。浩浩荡荡的大河由缓到急,由细变粗,从上游奔腾而来,经过一个大拐弯,众多细流汇成一股,又快速地分流,将大地冲得支离破碎,化作万千支流继续向前。
天上的玛多”有一个“千湖之倒”的别称,这里曾经有4000多个高原湖泊,除了扎陵湖、鄂陵湖、冬格措纳湖等大湖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无名小湖,共同维系着这片大地的生命之源。
20世纪90年代末,人类对环境无止索取,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行为导致草场沙化、湖泊锐减。玛多县境内的湖泊一度锐减到1800多个,曾经的水草丰美、牛羊遍地消失不见。1999年,黄河源头甚至出现了鄂陵湖断流8公里的恶性事件。
从2005年起,青海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黄河源园区实施了退牧还草、以草定畜、沙化治理、移民搬迁、工程灭鼠等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通过重构环境治理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逐步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到2022年,黄河源园区植物覆盖度、湿地面积均逐年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玛多县的湖泊数量已经增加到了5849个,众多鸟类自由地生活在黄河两岸的湖泊湿地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重现。
从县城出发,沿214国道向南行驶,不知不觉中,车窗外出现了一片接一片的水面,这便是广义上的星星海。它其实由草原上星罗棋布的湖泊、海子与水洼组成,清澈的黄河流经其间,吸纳湖泊水源并逐渐壮大。每当天气晴朗、阳光照耀时,无数水面光芒闪烁,恰似点点繁星散落草原,所以有了星星海这般浪漫而诗意的名字。
狭义的星星海,则是指其中较大的三个湖泊,每个面积有20-40平方公里,分别称为阿涌贡玛措(上星星海)、阿涌哇玛措(中星星海)和阿涌尕玛措(下星星海)。如今的星星海已被划入黄河源国家公园园区。
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湖边草滩上,可以见到藏野驴、藏原羚和高原鼠兔等野生动物。每年5月至10月,这里更是众多候鸟繁衍生息的乐园,斑头雁、棕头鸥、玉带海鸥以及黑颈鹤等在这片水域自由地嬉戏与飞翔。
星星海离玛多县城只有约10公里车程,就在214国道边,湖水清澈如玉,湖边绿草如茵,昌玛多人周末休闲最爱去的地方,自驾旅行者经过时也总会被这片湖水吸引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