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成形于10世纪前后的《格萨尔》史诗,在雪域高原流传千年,工作中就隐藏着丰富的藏地历史地理信息,也是藏族文化的核心体系之一。《格萨尔》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它展现出来的是雪域高原数千年沧桑轮回、社稷变迁和世态炎凉的历史记忆,堪称一部多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根据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研究,《格萨尔》史诗中描述的雪山、河流与湖泊,对应的正是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的独特地貌。格萨王建立的岭国,疆域覆盖了长江与黄河源头的辽阔区域,而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赛马称王的故事,则发生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黄河源地区。
在果洛,目前已知的格萨尔遗迹多达132处,其中包括了格萨尔时代的城堡遗址、赛马称王的起点、登基称王地、生活场所、神山圣水遗迹等,它们正是10世纪前后岭国部落在果洛地区活动及繁衍生息的有力佐证。
格萨尔王建立岭国后,在达日县境内修筑了规模宏大的狮经宫殿,传说四周有1000多条山沟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指向这座宫殿,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八宝如意图。2006年,《格萨尔》史诗入选《人类非特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果洛被命名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
2014年,这里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格萨尔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黄河源格萨尔赛马称王地核心保护区、德尔文史诗村—龙恩寺核心保护区、格萨尔王狮龙宫殿核心保护区、年保玉则神话核心保护带、格萨尔寄魂山保护带、班玛雕楼文化—格萨尔寺院群保护带等6个实验区。
根据诗中的描述,史学专家和考古学才在反复考察论证后认为,玛多县黄河乡的阿依地,与史诗中对关于赛马称王之地的环境描述特别相近,应当应是格萨尔赛马称王的地点。阿依地,藏语意为“四个垭口”,位于黄河乡江旁村一带,从玛多县城出发向南,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
站在阿依地的山坡上,环顾四周,三座小山包围绕在周边,山下是一望无垠、青草萋萋的野马滩,更远处,热曲与江曲汇合后流入黄河,一路向东南而去。眼前所见,与《格萨尔》史诗中所唱别无二致。
山坡最高处,五彩经幡堆迎风猎猎作响,旁边矗立着两座略显残破的箭台,高一点的箭台上,刻着“公元1050年格萨尔赛马称王之地—阿依地”一行字,台前摆放着一些刻有格萨尔像和经文的嘛呢石板。
据当地人说,天气晴好的时候,从这里向西北方向远眺,能看到鄂陵湖畔的错哇尕泽峰,当年格萨尔赛马时就经过了那里。再往西去,扎陵湖西北岸的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有座叫格拉杂的小山,那里就是赛马的终点。
格萨尔赛马称王所跑过的距离,从玛多黄河乡阿依地到曲麻莱县麻多乡格拉杂,用现在的测量方式来计算,差不多有300公里。不管当时的格萨尔策马奔跑了三天三夜还是三个月,都是传说中的情节。
今天的我们,从阿依地出发,驱车前往格拉杂,要花5个多小时,沿途要经过草原上的星星海,经过唐蕃古道上的驿站玛查理镇,经过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和错哇尕泽峰,最后来到扎陵湖畔的格拉杂山。
格拉杂山并不高,公路边一块指示牌显示,这里距离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只有95公里。山脚有一座“格萨尔赛马称王登基地”纪念台,台基上的题记文字表明,这个纪念台是2016年设立的,以纪念对格拉杂格萨尔遗址的考察认定。
格拉杂山下,尚存传说中格萨尔登基称王的宝座遗址,因为年代悠久,片岩砌成的宝座已与岩石浑然一体,几不可见。山顶建有一座多聪庙,旁边是8座小白塔与长长的嘛呢石墙。白塔前矗立着一座金色的雕像,格萨尔骑在骏马上,左手挥旗,右手扬鞭,再现了当年他称王登基后操练岭国军队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