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来自历史的河流

在长江的数百条支流中,秦淮河小到排不上号,它的长度只有110公里,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然而,在长江文明的浪潮中,秦淮河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孕育了江南古都南京,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甚至被誉为“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河”。2015年,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两国联合发行一组两枚邮票,由法国著名邮票设计师创作,画面表现的就是巴黎塞纳河和南京秦淮河。

桃叶渡---桃渡临流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浦”是吴地人对河的称谓,汉代称淮水、小江,唐代得名秦淮。它有两个源头,东源句容河,来自镇江句容市的宝华山;南源溧水河,来自南京市溧水区的东庐山。句容河和溧水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汇合后成为秦淮河的主干道,经方山西侧北行,在七桥瓮附近西折,进入南京城区。

秦淮河水系图

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在通济门附近分为两支,一支从东水关向西至淮清桥,经过夫子庙、中华门内、上下浮桥等地后,从西水关出城,这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十里秦淮”,也称内秦淮河,现在是著名的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另一支由通济门过九龙桥,沿着城墙外流过中华门,顺着明城墙西南角拐向北,为明朝护城河,这一段被称为外秦淮河。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在西水关外合流,一路向北从三汊河河口汇入长江。

三汊河口汇入长江处

“大江东去”,万里长江自西向东是大趋势。但是在苏、皖交界一带,江流被山势阻遏,由西南折向东北,直到南京城北下关附近,才转折再向东行,形成了一个“厂”字形的大曲折。诞生于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古都南京,恰好被环抱在这个曲折之中。

当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告诉我们,江南吴文化的源头,是南京的北阴阳营文化,而其直接承袭的母体则是湖熟文化。南京地区的土著文化,称为湖熟文化或更为准确,而南京先民,也可以称之为湖熟人。

20世纪50年代,在城中鼓楼冈西侧的一个椭圆形台地上,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北阴阳营文化遗址,长约150米,宽约100米,考古发掘时还高出平地约7米。在大约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厚约4米的文化层堆积:表土层下面,至上而下分为三个文化层,第一层属湖熟文化;第二层距今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原商代早期;遗址的主要部分是第三层,属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

《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局部

北阴阳营文化晚期,距今三四千年的湖熟文化,因首先在辽宁湖熟发现而得名,可考的原始村落已有二百多处,而以秦淮河中游湖熟(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南京市江宁区,东隔秦淮河与湖熟相望)一带最为集中,多达百余处。湖熟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土著青铜文化,由于湖熟文化区正当南北交汇、东西融合之地,可以明显看出其不仅受到中原商、周文化影响,而且受到北方龙山文化及西方楚文化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秦淮河与南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东吴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赤乌八年(245)于句容河开凿破岗渎,使秦淮河与江南运河相衔接,以保障都城与太湖流域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秦淮河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安定繁荣。明太祖洪武年间开凿胭脂河,连接秦淮河与石臼湖,以沟通南京与两浙地区漕运。

秦淮灯会

秦淮河南岸的越城周边,逐渐形成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繁华的商业区,也就是后世蜚声天下的长干里。这里孕育出南京最初的市民文化,并产生过众多描写生活、爱情、风土的诗词歌赋,最有名的是李白的《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在《殷芸小说》中那个“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故事中,扬州其实就是建康(今南京)。有文献记载梁武帝时,建康户籍达二十八万户,算来该有一百余万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都市。

南唐定都金陵,将秦淮河下游两岸的繁华商市区和稠密居民区包容在城墙之内,初步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相结合的城、市统一体。对于包入城内的“十里秦淮”,则巧妙利用其自然曲折,将东门、南门、龙光西门三座城门设置在相应的空间节点上,使其不但成为金陵城中最重要的水源,也成为串连三门的便捷交通干道。

长干里:十里秦淮

据正史统计,六朝时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来到建康,除购求佛教和国家经典外,还聘请中国的学者、工匠、画师去外国。梁朝萧绎所画《职贡图》中有倭国、百济、波斯等数十国使臣形象。六朝建康与海外的密切交流,证明南京从开始就是一个视野广阔的城市。

秦淮河孕育滋养的南京城,从六朝建都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文人的个性得以自由发挥,创造力被激发,因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举世瞩目。

赤乌十年(247年),康僧会从交趾(今越南)来到建业,译经传教,说服孙权建佛寺供奉舍利,在秦淮河畔凤台山麓建造的建初寺,是长江以南第一座佛寺,可说与洛阳的白马寺意义相当。“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由此肇端。

南京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的阿育王塔

东晋王羲之被奉为“书圣”,顾恺之被称为“三绝”。南唐时期人物画、花鸟画都出现崭新面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后得宋代米芾推崇、元代赵孟?提倡,明代沈周、文徵明亦从董源、巨然汲取营养,至清初“四王”竟已奉董源、巨然为画坛的孔丘、颜回。南唐画院作为一种艺术组织和管理体制,也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承续。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南京自宋代即成为重要的图书集散地,明代更与杭州、建阳(今福建南平)并称全国三大出版中心,现可考的明代书坊多达九十三家,多集中在夫子庙三山街一带,出版图书品种、数量远超杭州与建阳。尤其是万历以降,金陵派雕版技艺臻于高峰,雕版印刷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笺谱》所采用的?版、拱花技法,达到传统水印木刻的巅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套版彩印技术。

1952年荣宝斋?版拱花套色印本 《十竹斋笺谱》

关于秦淮河,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秦淮八艳”。唐代这里就是歌女聚集之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明末达到鼎盛,产生了“秦淮八艳”。明景泰年间,贡院迁到秦淮河畔夫子庙东侧,此地遂成为重要的科举中心,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江南贡院拥有号舍两万多间,占地面积近三十万平方米,其规模居全国各省贡院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