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运河---沟通长江与汉江

江汉平原自古湖泊星罗棋布,河渠纵横交错,在长江与汉江之间,分布着天然河流与湖泊,古人借天然水道修筑运河,使两江的往来交通不必绕道到今天的武汉一带。这幅名为“支那旅行案内”的地图,于1931年由日本东京印刷株式会社印制,图中清晰描绘了民国时期,长江与汉江通过长湖四周纵横的水道相连接的情景。

支那旅行案内地图

扬水运河,现代江汉运河的雏形

先秦时期位于楚国管辖范围内的“云梦泽”是一片江河漫流的区域。长江与汉江摆脱峡谷峻岭的束缚,奔入江汉平原,逐渐形成烟波浩荡的水泽,泽地周边,河流或合或分,水运或能或塞,变化无常。公元前601年,楚国为了方便作战和运输,利用并疏通“云梦泽”中的天然河道---扬水,修建了扬水运河。

扬水运河西连长江,东通汉江,全长86公里,穿过江汉平原中部,其通江(长江)之口在“夏首”(今沙市南),入汉(汉江)之口在“扬口”(一说在今沙洋县附近,一说在潜江泽口)。运河正式通航后,舟船便可由汉江中游经运河到今沙市附近入长江,也可通过水门入郢都城中。

古扬水运河示意图

扬水运河大致呈南北走向,其北段由长湖东部连接扬水,经由扬水进入汉江;南段由长湖西端向南连接长江。纪南城(位于今湖北荆州,也叫郢都)作为楚国都城,扬水运河流经其东南方,长湖则位于其东面。城内有三条古河道,城内南北向的河为新桥河,东西向的河为龙桥河,南边为朱河。纪南城墙东南设水门(发现有木桩,证实以前存在水门栅栏),护城河经运河与长湖相连,通汉江。

荆州地区古城址与运河河道关系示意图

在如今的卫星地图上,纪南城的护城河与土城垣勾勒出的古城印记清晰可辨。据考古发现,在纪南城东直线距离大概3公里处还有一座郢城。纪南城原本就是楚“郢都”,何故如此之近的位置又有一同名的城池旧址?原来,秦国将领白起攻破郢都后,一把火烧了这座楚国都城,但秦国为了便于统治,又在运河对面修建了新的郢城。

郢城在东汉时被废弃,不过直至今日,城址的护城河形状依然完好。郢城城垣的三处拐角都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角楼台基,作为了望警戒之用,古城垣有缺口,这是城址被洪水冲出的口子。从现今的遥感地图依然可以看到古老河道的印迹,这三座古城城址的护城河均与古运河的河道相连通,印证了古老的扬水运河分别流经三座古城,并形成护城河。

郢城遗址

运河水口上发展起来的古代城市

随着郢城衰落,运河入长江口附近兴起了荆州城。荆州城历史悠久,古时又叫江陵城,东汉末年,青梅熟时,煮酒论英雄,始现天下三分。汉代的荆州,既是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有名的商业都市,列于南方商业都会之首。唐代时,有一条从长安直达荆州的古道,加上水运的畅通,这里是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宋代江汉运河示意图

到了明清时期,荆州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逐渐被沙市取代。沙市作为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在春秋战国时即为楚国纪南城的外港,称为“津”或“江津”,位于沮漳河入长江的河口以西。自清末签订《马关条约》开埠以来,沙市极度繁华,成为两湖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华中地区的商贸重镇。

清朝时沙市的繁华

除了荆州,扬水运河东段入汉江之口---沙洋县,是另一处咽喉要道。扬水运河因为一头由沙市入长江,另一头由沙洋入汉江,因此也被后人称为“两沙运河”。沙洋县毛李镇、后港镇、李市镇是江汉运河流域较大的集镇,均发现有新石器时期遗址,也偶有零星楚国墓葬被发现。

现在的江汉运河,不仅仅是古运河的“进化版”

现在的江汉运河,又叫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从2010年3月起在长江荆江河段开工,于2014年9月完工通水试航,历时4年。这项工程与古江汉运河河道稍有重叠,更多的是新开挖河道。

今天从卫星地图中俯瞰江汉平原,能看到新“江汉运河”已将沿线荆州、荆门、潜江、天门等4个城市以及11个乡镇紧紧串连起来,沿线城镇带相互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

引江济汉干渠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工程之一,新江汉运河的修建是为了从荆江河段附近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用以补济汉江下游流量,改善下游的生态用水等条件。如今,江汉运河不仅能够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还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路线。江汉运河不仅缩短了船舶绕道武汉的水运里程680公里,而且圆满形成一条环绕江汉平原、内连武汉城市圈的810公里千吨级高等级航道圈。运河水情平稳,如同一条“水上高速公路”。

新江汉运河跨越长湖,与古代运河利用长湖的水运方式不同,新运河与长湖形成立交,长湖水通过运河河道下部连接,公路则从运河堤坝上跨河而过,形成运河、长湖、公路多重立交的壮丽景象。不过,在长湖中建渠(运河河道)的举动,也因对天然河道利用不足、耗资巨大而备受争议。

新江汉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