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 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一个普通郎官,从长安启程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然而,它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任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使命,它所开启的道路,将联通东方与西方,它蜿蜒曲折,却有绵绵不断,它有主干也有分支,甚至扩展到浩淼的大海,它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几度衰落,又几度兴盛,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伟绩。直到现在,他依然能重新焕发出蓬勃之路。他就是丝绸之路。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胸怀大略的汉武帝不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成为汉武帝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胜算,西汉朝廷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谋划,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诉汉武帝,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一再西迁,只因没有强援无法报仇,这个消息令汉武帝非常振奋,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当即产生。他要派出一支高规格的使团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之旅,为首者本事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是见诸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对于天山以西以北的世界人们知之甚少。对于张骞出使的西域除了美丽的传说更多的是可怕的传言,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然而更大更现实的困难还是匈奴的阻隔。要想前往西域,首先必须途经匈奴统治的广大地区,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障碍。
 
果然不出所料,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陇西郡出境不久即被匈奴拦截,为了使张骞屈服匈奴人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张骞始终不为所动,匈奴首领又将张骞等人流放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西北寒地,让他们自生自灭,在极艰难地情况下,擅长骑射的甘父以射猎鸟兽帮助张骞度过困境。为了将张骞留下,匈奴首领单于特地给他娶妻,然而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张骞被匈奴扣留达十三年之久,却也熟悉了西部的生活、语言、风俗和地形。

张骞遭遇匈奴兵

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等到了出逃的机会,在匈奴人放松监视的时候,张骞和甘父等人最终成功逃出匈奴向西寻找大月氏。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张骞还是没有找到他要出使的目的地,好在他到达了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大宛的国王早就听说过汉朝非常富强但一直无缘交往,所以对张骞非常欢迎,张骞说明出使的意图,请大宛国王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大宛国王答应了张骞的请求,派了向导和翻译带领张骞等人经康居属地,辗转来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

不料被迫以伊犁河、楚河流域西迁的月氏人,已经在原大夏国土上建立了新的家园,那里的自然条件比原居地更好,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再向匈奴寻仇,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对方仍含糊应答,张骞只好返回。劫难重重归国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儿和甘父逃回汉朝,回到魂牵梦绕的长安,第一次出使西域至此结束。

大月氏迁徙图

对于西汉朝廷而言,张骞带回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他详细汇报了亲临四国,传闻的六国的情况,使年轻的汉武帝兴奋而神往。西域从此由虚幻的想象变成真实的存在,这是东西方世界得以沟通的基础,张骞介绍大宛有好马,马出的汗像血一样,是天马的后代,大宛的宝马令汉武帝血液贲张。

汗血宝马

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持节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已不像第一次那么凶险了,经过一系列战争汉朝打败匈奴,匈奴被迫远徙。出使路途变得非常畅通,此时张骞已年近五十,身体也因饱经沧桑而变得衰老。使团队伍更为庞大,出使人数达300人,带着汉朝廷的热望,每人备马两匹,携带上万头牛羊和价值为数千万的金币、丝绸等贵重物品,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乌孙国。

乌孙是西域的大国,也是匈奴的重要属国,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乌孙弃匈奴亲汉,张骞此次出行非常顺利,毫发无损地来到了乌孙的王庭所在地--赤谷城。庞大的使团,贵重的礼物,衣饰鲜明而彬彬有礼的使臣,这一切让乌孙君臣对遥远的大汉帝国心生敬畏,乌孙王热情地招待了张骞一行,表示愿意与汉朝交往但是不愿意与匈奴为敌,婉拒了汉朝来使的政治诉求,他派遣使者跟随汉使回到长安表达答谢之情。

乌孙国位置

汉武帝又先后把两位汉宗室公主嫁给乌孙王,实行和亲政策,终于使乌孙从亲匈奴转为亲汉。公元前71年,汉军五路讨伐匈奴,乌孙出兵助汉立下大功,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除了出使乌孙国之外张骞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进行访问,宣扬汉朝的威德,表达交往的意愿。

张骞和他的部属是有史以来第一批踏入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中原王朝官方使节,张骞使团所到之处宣扬汉朝的威德,传递汉人的友善,使天山南北、亚洲腹地的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汉朝的强盛与富庶,产生了与这个东方大国交往的愿望,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对于这样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为什么要叫丝绸之路呢?

古代丝绸之路地图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人就懂得了养蚕抽丝,然后织绢制绸这种技术,在瓷器和茶叶传到西方之前,丝绸它是中国和西方贸易的最主要的,而且使最具代表性的商品。20世纪以来从塔里木盆地到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帕尔米拉、罗马帝国本土意大利都发现了汉代丝绸制品,安息的达官显贵、罗马的宫廷名流都用中国丝绸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这条商道从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或者洛阳发端,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穿越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西域进入中亚地区,然后继续向西,通往西方文明的中心罗马帝国,或者向南到达身毒。

这里是伊塞克湖,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节点之一,乌孙人曾生活在伊塞克湖的附近,并在这里通过货物交易成为丝绸贸易中间人,作为吉尔吉斯坦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塔西巴耶娃经常行走于伊塞克湖的水岸。1958年吉尔吉斯科学院派人潜入湖底进行考察,根据当时的记录伊塞克湖与古时相比至少向内陆延伸了上百米,也就是说伊塞克湖的一段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今天都沉落湖底。

今天的伊塞克湖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东西方经济文化在这里汇聚,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转中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出现了很多具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古代文物。这里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博物馆,一场有关丝绸之路文物的展览正在举办。

丝绸之路文物展览

陈列柜下层向大家展示了茶杯、出土的青铜碗,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的铭文,出土自天山山脉中部,它被认为引进自中国。在陈列柜上层,在上面的架子上展示的是玻璃碗古罗马工艺,公元一世纪出土于阿赖山脉,贾拉拉巴德州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汉民族沿丝绸之路来到这里也把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带到了这里,饺子就是其中之一。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华丽高贵的丝绸、光洁典雅的铜镜、高超的铁器铸造技术,借助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入西方,同时我们日常食用的葡萄、西瓜、核桃也都是在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在两千年的西汉张骞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这个生机勃发的新世界令他欣喜万分。

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

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剪除了匈奴人的威胁控制了天山南北,把疆域从河西走廊拓展到帕米尔高原。公元前101年西汉大将军李广利率军击败大宛国,带着上千匹汗血宝马凯旋回朝,汉武帝挥豪作赋《西极天马之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对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来说得到宝马良驹,固然可喜可贺,威服四方、万国来朝才是他的光荣与梦想。

然而由于这条道路跨度如此之广,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为其沿途安全提供保障,它就无法长期存在,汉王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开拓者与保护者,并为这条道路的畅通与繁荣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从汉武帝开始汉王朝倾注全国财力开拓新地,维持丝路畅通,而且持续时间长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这里是位于甘肃民乐的西汉八卦营古城遗址,一千年前这里就是屯粮重地,汉武帝在击败匈奴设置张掖郡后,开始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屯田是汉朝经营西域维护丝路的重要举措,一千年来,民乐屯田移民的后代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繁衍,而伴随他们的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如今古老的耕作模式已被现代的播种机械所取代。

八卦营古城遗迹

这里是位于轮台县城以西约二十公里的拉依遗址烽燧,建于西汉,作为烽燧的保护者,尼亚孜老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每周他都要来到这片荒漠之中守护和检查着这座两千年前的孤寂的汉代烽燧。如今轮台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唯有这荒漠中的烽燧依然挺立,尼亚孜每次来到这里总是喜欢捡起散落在这烽燧附近的石块,并用手触摸一下烽燧上的黄土,也许正是这荒漠中的尘土和碎石映射出了过去的沧桑。

拉依遗址烽燧

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西汉在这里设置了西域都护,专门管理西域事务,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域地区设置的郡级行政机构,标志着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并入了中国版图,从此今天的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王朝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骑兵民族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汉代的北方长城东至辽东,西达敦煌,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征发了数十万人在荒无人烟的帝国西陲修筑边防要塞,要塞东起敦煌,西至始墨,度沙越漠,蜿蜒布列,起到了保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河西走廊的汉长城

东汉之初由于改朝换代间的大混战,国力明显减弱一度无暇西顾,西域诸国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北匈奴,丝绸之路一度中断六十五年,时代呼唤着另一位英雄人物的出现,他就是班超,他将像张骞一样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和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汉代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有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邦国分布在沙漠绿洲和戈壁草原上,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录了每一个邦国的地理位置、户口总数、人口总数、兵力以及风俗特征。

西域三十六国分布

公元73年,班固的弟弟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投笔从戎,跟随奉车都尉窦固与匈奴作战,班超作战英勇受到窦固的赏识,派遣他出使西域,班超等人到达西域的鄯善国。起初鄯善国王接待他们非常恭谨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断定这一定是北匈奴的使者来了。

此时匈奴已分为北匈奴与南匈奴,南匈奴于公元48年归降东汉,而北匈奴仍与东汉对抗,且实力强大。西域诸国不知道该服从东汉还是匈奴,鄯善国王也犹豫不决。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他将一起出使的36人全部召集,鼓励大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要消灭了匈奴使者,鄯善国王就会吓破肝胆,我们大功就告成了。

班超和其36勇士雕像

当夜天一黑,班超率领36名勇士,突袭北匈奴使者的住地,在大风中燃起了大火,为了制造声势,他们还擂起了战鼓,北匈奴使者及随从人员100多人,均被击杀或烧死,第二天当班超将北匈奴的头颅,交给鄯善国王时,鄯善举国震恐,班超乘势劝说安抚,使鄯善国完全归附东汉。班超的事迹传到东汉朝廷,汉明帝大喜,亲自授命班超全权处理西域事宜,并打算派出大批兵马供班超调遣,班超接受了使命,但没有接受大批兵马,他认为只要现在的36名勇士就足够了。

班超投身西域达三十一年,把亲汉邦国联合在一起,打击匈奴和叛汉势力,维护了西域的和平与汉朝的声望。在公元94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班超成功地调发了西域诸国军队八万之众,使西域50多个国家重新归附了汉朝,班超更善于用外交手段团队和联络较远的国家,在他的努力下,旧的丝绸之路更加通畅,新的丝绸之路正在开拓。

班超希望与西方的大秦直接沟通,大秦就是罗马帝国,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崛起于亚欧大陆的西部,逐渐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东方的汉朝与西方的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文明中心,但双方未能建立直接的联系。

罗马与汉朝

今天在古城威尼斯,还存在有上千年的古老玻璃工艺作坊,一千年了老作坊的主人们还沿用着古老的手工制作,这些玻璃制品继承了祖辈的制作工艺,在大秦人深爱汉朝的丝绸之时,汉朝人也非常喜欢大秦的宝珠,东汉诗人辛延年,在《羽林郎》一诗中刻画了一位外族美女的形象,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诗中提到了大秦珠就是来自地中海一带的蜻蜓眼玻璃珠,从西域到内地,从宫廷到酒肆,大秦珠成为深受汉代女性喜爱的装饰品。

古墓中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公元97年,班超派遣部将甘英出使大秦,可惜的是甘英只到达波斯湾沿岸的条支就因当地商人故意渲染海上的危险而止步不前,未能完成使命,又过了七十多年,公元169年九月的一天,东汉都城洛阳张灯结彩一派祥和景象,在威风凛凛的皇家卫队的引导护卫之下,一群外国使节缓缓走来,当朝天子汉桓帝在可容万人的德阳殿隆重接待了来使,大秦使者的这次来访是两大文明古国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大汉王朝德布天下,威加四海的象征,而这一次大秦使者走的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11年,汉朝大军平定了南越设置了南海等九郡,中国的船只就从日南、合浦等港口出发,沿近海航行进入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使东西方有了更进一步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内涵也更加丰富,糅合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边疆、民族等诸多因素,书写了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梦想、勇气与豪情。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如今无论是陆地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重新焕发了生机。公元2013年中国政府郑重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由此开启了一路一带建设新的篇章。

两千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虽经朝代的不断更迭却依旧繁荣,合作与沟通,信念的坚守与不断地探索是古老丝路继续繁荣的精神根源。此时丝绸之路光辉灿烂的前景正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为我们即将实现的伟大梦想,然而我们不会忘记:正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顽强与勇气,凿通了丝绸之路,实现了周穆王驰游八荒,探索宇宙的梦想,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