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 《三国鼎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一段斗智斗勇的大戏正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从公元184年黄金起义开始,东汉王朝就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旧的统治走向灭亡,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苦难孕育着新生命。

滚滚长江东逝水

公元189年的一天,一支剽悍的军队正以急行军的方式向东推进,这路人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他们要去往何方?又为何如此急迫呢?此时,正值黄巾起义爆发五年之后,京师洛阳在经历一连串的死亡与杀戮后,又一次笼罩在紧张的氛围里。东汉后期,宦官们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乱政之下民不聊生,汉灵帝刚刚病死,新皇帝十七岁,由于年幼,只能由舅舅何进出任大将军,主持朝政,何进决心铲除宦官势力,并寻求地方势力的支持他把希望寄托在并州牧董卓身上。

董卓接到何进的密令后,迅速率凉州兵向洛阳出发,就在董卓大军赶往洛阳的途中消息走漏,宦官们先下手为强杀了何进,并将少皇帝劫持逃出京城,然而,此时已经达到洛阳的董卓内心却有更大的图谋。

董卓带兵进京勤王剧照

董卓来了之后就趁这个乱,来一个渔翁得利,把宦官一网打尽了,把皇帝就又给救回来了,那是汉少帝,然后董卓成了大功臣了,他的野心也就上来了,就开始独断朝政,就把皇帝少帝给废了,就另立了献帝(刘协),实际献帝也是他的一个傀儡。 董卓不但废了皇帝,还纵兵四处烧杀抢掠,董卓之乱揭开了三国大戏的序幕, 自公元25年建立的东汉王朝在统一稳定了一百六十多年后正面临着崩裂的危险。

此时地方势力已纷纷壮大,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均拥有重兵,而刘表、孙坚、张鲁、公孙瓒等人更是各据一方,势力强大,他们看到中央政权逐步腐化,都蠢蠢欲动觊觎中央,顿时间天下英豪闻风而起,向洛阳聚集,借口讨伐董卓复兴汉室,结成同盟,而问题是他们各自都兵权在握,该推选谁做盟主呢?重担落在了名门望族出身的袁绍身上。

盟主袁绍剧照

袁绍统领各路大军共数万人,合起来的力量远远超过董卓,但是战争却迟迟没有进展,包括盟主袁绍在内他们都不是真心要为朝廷办事,而是借此占据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高喊着口号,却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忘却了整个局面,这引起了一个人强烈的不满,他就是曹操。

曹操手下军兵虽少,但他统筹全局,勇于进取,他劝说各同盟军首领,董卓自己焚烧天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谓,这正是上天要灭他的好时机,但是曹操的进取之策却并没有被大家采纳,他决定独自进兵,然而曹操的力量远远低于董卓,两军大战了一天,曹操军队以失败告终,曹操本人也被流矢射中。

曹操剧照

曹操之外,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似乎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可谓是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最为华彩的一部分,刘备、关羽、张飞因此名闻天下,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刘备是汉景帝之子的后代,但经过三百余年传到刘备时已经是老百姓了,相比于曹操,他的力量更小,在攻打袁绍时他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县令,依附于中郎将公孙瓒。

刘备剧照

另外一位豪杰就是孙坚。继曹操以后孙坚所率领的军队向董卓发起强烈攻击,因为战功卓著,使这位江东之子顿时名满天下,然而不久之后孙坚便在征讨荆州刘表的战争中战死,孙策子承父业,虽然很快开拓了江东但不久也被刺死,成就霸业的重任只有落在孙策的弟弟孙权的肩上,这位缺少父兄的英雄豪杰的江东之主能否担起这个重任呢?

孙权剧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随着董卓被铲除,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在汉末的历史舞台并没有做到华丽亮相的人物,却在战乱中涌现出来。

曹操的雄才伟略在战火中逐渐显现,在东汉天子已无任何权利可言的时候他首先发现了天子的价值,公元196年,汉献帝到达洛阳,曹操抢先去迎,并将汉献帝迁往许县牢牢控制,创造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权模式。

同样是英雄,刘备在起家的路上却备受挫折,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还被迫投奔过曹操,虽然没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甚至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地,但这位落魄的皇室宗亲并不是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光复汉室的强烈愿望为他聚拢了大量人气。 刘备是经过屡次挫折,屡次被打败,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到许昌来韬光养晦,隐藏自己,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没有大志庸庸碌碌只知过小日子种菜这么一个人。于是,就发生了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煮酒论英雄

真正的英雄从来都不逞匹夫之勇,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刘备积蓄着力量,煮酒论英雄后刘备赶紧找个借口离开曹操,他要借助袁绍的力量对抗曹操,公元200年,袁绍亲率大军南下,曹操、袁绍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在官渡交火了,这是一场关乎中原大地归属权的决战,袁绍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曹操,但看似弱小的曹操却选择了应战。

官渡之战示意图

在这场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曹操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切断了袁绍的粮道,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借助于袁军军心不稳时机对袁绍主力军发起了致命的攻击,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由此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后曹操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步伐,公元204年,曹军攻占邺城,取得冀州、青州,又用三年时间占领幽、并二州,平定三郡乌桓,曹操的力量一时间达到了高峰,统一北方,他的雄心远不止此,剑指南方的曹操接下来将迎来他的真正对手,刘备和孙权。

自逃离曹操后,刘备多次与曹军作战,由于力量悬殊,刘备屡被击败,他一再寄人篱下,离开袁绍后又投奔了荆州的刘表,虽然仰仗汉室宗亲,再加上信义之名传播天下,刘备的力量在不断地积蓄壮大。然而此时的刘备,有着最大的苦恼,那就是缺少能真正辅佐他的人才。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三顾茅庐

这是富庶安定的荆州,由于战争长期在北方进行,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荆州成为汉末动荡、乱世中的一块绿洲,五谷丰登、百姓乐业,不仅如此,荆州的军事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仍在继续,但形势已有巨大的变化,在经历了一场场优胜劣汰的残酷战争之后,讨伐董卓而起的各路群雄,多数已烟消云散,历史的舞台渐渐地变成了曹操、孙权、刘备的三方对决,此时他们都把目光汇聚在荆州。

东汉十三州—荆州的地理位置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奔荆州,三方的大决战由此在荆州展开,最后的焦点落在了距离荆州城不到500公里的赤壁。此时距煮酒论英雄已有九年光阴,曹操的实力已经更为强大,但刘备不再选择退让,面对曹军的咄咄攻势,孙权在权衡利弊之后,也没有选择屈服,显然孙刘两家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无法与曹操抗衡,他们选择了联合抵抗曹操的大军。

公元208年,三国时期又一场大决战赤壁之战开始了。此时的曹操乘胜而来,但又因胜而骄,一再犯了错误,关键是拿不出一个有效的进攻手段,孙刘联军,利用曹操这种暂时拿不出有效进攻手段、彷徨无计又比较懈怠的情况,通过黄盖实行诈降,利用曹操的麻痹心理,在实行诈降的关节点上,正逢东南风大起,于是,趁势发动火攻,一场大火焚烧了曹操绝大部分战船,也烧乱了曹操的军心,加之孙刘联军以火攻为始,水陆同时进攻,曹军大乱,只得仓皇败退。

赤壁之战火攻场面

孙刘联军的一把大火,不仅使曹操停泊在江边的水军战船樯橹灰飞烟灭,也让曹操统一全国的梦想化为泡影。赤壁之战又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而这一次,是智慧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利,对于曹操来说,赤壁之战是个句号,从此曹操退回北方,终止了南征的步伐。对于孙刘两家来说,赤壁之战是个逗号,他们还要继续划分曹操退出后的半壁江山。

公元211年,按照隆中的计划,刘备留诸葛亮、关羽等守卫荆州,自己亲率数万步卒进入并占据蜀地,八年后,刘备开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向中原的曹操发起进攻,此时驻扎在荆州的关羽大军也开始行动了。公元219年7月,关羽率军北攻襄阳,一路上势如破竹,眼看刘备军团的胜利就在眼前,但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已在背后悄悄地拔出了捅向盟友的利刃。

关羽形象

正当关羽军攻打襄阳节节胜利的时候,孙吴军趁虚而入,偷袭荆州,占据了江陵,关羽放弃攻打襄阳,回军救江陵,然而,就在麦城,关羽兵败被杀。关羽以忠义闻名天下,在他去世后,他的形象逐渐被后人神话,被尊称为关公,成为民间祭祀的对象,又经过历代朝廷的褒封,关羽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刘备不仅仅失去了关羽这位忠臣,也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隆中对里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病逝,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为中国的再度统一和稳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年十月,他的儿子曹丕以禅让的方式取代了汉献帝,建元黄初,国号魏,史称曹魏。第二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元章武,国号汉,史称蜀汉。再过一年,孙权称吴王,虽然没有称帝,但以黄武为自己的年号,也是帝王的规格,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21年7月,刘备刚刚称帝三个月,他却没有多少喜悦,而是迫不及待地准备发动讨伐孙吴的战争,刘备此举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替关羽报仇。

三国鼎立形势图

第三场大战开始了,公元221年,刘备亲率八万水陆大军沿江东下,杀向东吴,战争的主战场在夷陵,史称夷陵之战。战争开始时,蜀军气势如虹,节节进逼,孙吴避其锐气,主动退却,退却并不意味着胆怯,而是战略的需要。当孙吴退出三峡,到达夷陵地区后,他们便停止了退却,竖起来一道坚固的防线,夷陵之战将成为孙权或是刘备实现江东对或是隆中对宏伟构想的关键之战。

两军在夷陵对峙着,半年过去了,强大的蜀军疲惫不堪,经过长期的坚持,孙吴军已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时机一成熟,他们就趁机发起反攻,对蜀军营寨发起火攻,最终蜀军大败,数万人战死,场面惨烈,不堪回首,刘备无奈下最后退至白帝城。夷陵之战,造就了三国战争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

夷陵之战形势图

公元223年4月,在军事和心理上遭受重创的刘备,在永安宫病逝,临死前,这位一代枭雄把儿子、蜀汉政权以及他的政治理想托一并托付给了诸葛亮,他最信任的丞相和战友。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战,是这个格局的最后定型,魏、蜀、吴三国鼎立达成了暂时的平衡,鼎有三足,三分而立,而三足毕竟不是全鼎,它们最终还要统一于鼎身之上,时光仍在流逝,打破平衡需要时间,历史只能等待,然而这种等待不是消极的,在此期间,三个国家都在努力,这种努力是奔腾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将冲垮暂时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