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集 郡国并行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战胜项羽,在六位诸侯王的拥戴下,刘邦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河南永城芒砀山刘邦雕像

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了基本沿袭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称汉承秦制。然而,有一种制度却没有照搬承袭。它就是秦朝全面实行的郡县制,与秦朝不同,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但是,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专制皇权与诸侯王之间的权利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缘关系的纽带以及弥漫着腥风血雨。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丹书铁券。用铁铸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铁券上刻着誓言。在汉朝初期,铁券上信誓旦旦地刻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表明汉王朝将永远承认诸侯国,诸侯王及其子孙也将永远效忠汉朝廷。

丹书铁劵

公元前202年,刚成为皇帝不久的刘邦,为了巩固统治笼络功臣,就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王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

函谷关是秦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关口,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了刘邦与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其直接统辖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中央统治通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配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实力足以与中央朝廷相抗衡。

函谷关

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出身卑微,势单力薄,要想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因此,分封异姓诸侯王,对刘邦而言,实为无奈之举。

然而,由于分封地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臧荼的实力在七位诸侯王中并不突出,因此,刘邦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平定叛乱。臧荼势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这令刘邦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

楚王韩信

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韩信造反,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这里是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一座普通的桥,名叫平信桥。虽然历经多次重修,但两千多年来,它的名字从未更改过,之所以叫平信桥,是因为传说这里是刘邦逮捕韩信的地方。当时,刘邦最终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令武士将其抓捕。刘邦不忍心将韩信处死,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

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的平信桥

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除掉了刘邦一大块心病,但接下来,他该如何处理韩信统领的楚地呢?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在大臣的建议下,将楚地和关东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这年正月,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弟弟刘交为楚王,王三十六县。哥哥刘喜为代王,王五十三县。庶子刘肥为齐王,王七十三县。同姓诸侯与异姓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

汉初诸侯王地盘

风暴从北方席卷而来,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国内乱,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高原,并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伐韩王信及匈奴。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团团包围,险遭丧命,七日后才侥幸脱险。

山西大同白登山遗址

这里,曾经是赵国的都成赵王城,公元前199年十二月,刘邦回师长安,路过这里。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对于此次刘邦驾临,张敖甚是恭敬。然而,赵国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当时赵相叫做贯高,还有个大臣叫赵午,就看不惯刘邦的作为。贯高等人决定,在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由于刘邦突然决定离开,躲过了一劫。次年,刘邦将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赵国依然没有平静。

邯郸市赵王城遗址

公元前197年九月,赵相国陈豨发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帅兵征伐,离京前令韩信、彭越跟随自己出征。不料,韩信、彭越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决战时一样,再一次称病不从。这件事令刘邦耿耿于怀,此时,有人告发,淮阴侯韩信与陈豨勾结,要趁刘邦不在长安之际,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刘盈。

在刘邦率兵平叛时,长安宫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幕的主导者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她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杀陈豨,骗韩信入宫道贺,将其抓获。萧何本以为吕后会先关押韩信,等刘邦回朝后再做处理。没想到,吕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仅立即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斩首,而且,夷灭韩信三族。顿时,朝野上下,阴风惨惨。

吕后杀韩信连环画

韩信,这位刘邦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刘邦内心当中最大的威胁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年赐给韩信的丹书铁券也已形同废纸。韩信在被刘邦抓捕时,就曾仰天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这位一代枭雄,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而与韩信同时称病的彭越也未能幸免,最终,也以谋反罪被砍头示众,身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王。

位于江苏淮安的韩侯祠

韩信、彭越一个个被杀,淮南王英布心惊胆战,当他接到彭越的肉酱时,担心自己也落得这样的下场,促使他最终选择反叛。英布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是他的对手,但这两个人都被刘邦杀了,而刘邦年老患病,不可能亲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持无恐,很快攻陷荆国。汉王朝又一次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关头刘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

淮南王英布造反

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在蕲县西大败英布,英布逃至番阳,被当地人所杀。然而,刘邦也付出巨大的代价,他被流矢击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谊,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本事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怀疑要造反受到了大军征伐,被迫逃往匈奴。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的地盘更为广阔。

这是沛县流行多年经久不衰的戏曲《大风歌》,歌词的作者正是曾在沛县丰邑中阳里生活过的刘邦,刘邦打败英布回师途中,路过家乡沛县,隐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便决定留宿几日,设宴款待父老乡亲。时光仿佛倒流,家乡的风景并未改变,而自己已经苍老,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几年峥嵘岁月,刘邦感慨万千,不禁慷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已是老泪纵横。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地发展下去了。

位于陕西沛县的歌风台

公元前195年五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上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

在距洛庄八百公里以外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枚汉代玉玺,而它的主人正是吕后。当时吕后就是用这枚印章分封了众多的吕姓诸侯王。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最高统治权被牢牢的掌握在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数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当年高帝平定天下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内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兵变,你们一定要率领军队保卫皇宫,而不要送丧,被别人所制。”直到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吕后仍惦记着保住吕家的地位。

吕后陵墓

吕后死去后,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

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虽然很年轻,但才高八斗,尤其对国家大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向汉文帝上呈著名的治安策,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尤其是对当时分封制给汉王朝带来,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贾谊故居里的贾谊塑像

公元前168年,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即去世,称得上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又一位青年才俊正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错。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也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

晁错画像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景帝即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削藩措施直接引发了七国之乱。(见边栏)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公元前142年,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与诸侯王的势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

汉武帝塑像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

推恩令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余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从此,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无足轻重。郡县制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