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 钱币大全 >中国古代钱币

1、贝币


      海贝(鼠标经过可看反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劳动产品就已经有了大量剩余,而且种类逐渐增多,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这时,货币应运而生。首先是作为装饰品的贝担负起货币的职能。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2、空手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
    (鼠标经过可看平肩弧足空首布)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例如 :有时为了买一头牛 ,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 。到了东周后期,东周国王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公元前524年,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1.耸肩尖足空首布:指布币的两肩向上耸起,并与币身中线成一定的斜角,尖足指裤足下端尖锐,它的头部又有一个空腔,所以叫“耸肩尖足空首布”。 2.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又称“方肩”指布币的两肩为平直状,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平肩弧足空首布”。 3.斜肩弧足空首布:指布币的两肩部向外倾斜与币身中线呈现一定的夹角,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斜肩弧足空首布”。

   

3、秦“半两”钱


          秦朝“半两”钱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半两”钱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宝货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 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
   

4、两汉五铢钱


     西汉五铢(鼠标经过为东汉五铢)

   西汉五铢: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 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三官五铢币材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比郡国五铢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东汉五铢:东汉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重铸五铢钱。自此以后,东汉各帝均铸五铢钱。古钱学家将东汉前期铸行的五铢钱称为“延帝五铢”。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铸“四出文”五铢钱。 东汉五铢钱径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约0.1厘米,一般为3克,外郭较窄。 东汉五铢从文字上看,“五”字交笔处略圆曲 ,“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呈圆折形,比西汉五铢钱略显圆折。

   

5、唐代“开元通宝”


      唐代开元通宝

  

   唐武德四年,一改历代以“ 铢 ”“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成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通宝”也就是通行的货币。开元通宝的钱文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有八分及篆隶三体。开元通宝”四字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开元通宝钱直径八分,重二铢,积十钱为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至此,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而称之为“通宝”、“元宝”。而从这时开始,我国的衡法两以下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指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开元通宝还以其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等,而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开元通宝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铜钱楷模。明清两朝均采用其形制,五代的南唐和闽当时也曾铸造过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钱币币材多种,除铜以外还有金、银等,其中银钱较多,金质开元传世较少。

   

6、宋代钱币


        宋元通宝

     (鼠标经过看“交子”)

   作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结晶的宋代钱币,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色彩缤纷争奇斗艳之势。两宋的钱币制度,是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银日渐重要,纸币也已出现和流通,是两宋货币制度的突出特点,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真宗年间,由当时四川的富商首创“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从北宋“太平通宝”到南宋“淳熙元宝”的300多年里,皇帝改元频繁,共铸行了49种年号钱。 钱币的流通区域性明显。当时的中原、华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通行用铜钱,四川则使用铁钱,山西、陕西两地是铜、铁钱并用,广东是兼用金银。此外,全国各地皆有流通纸钞,或限于某一地区,或可通行全国。 钱文书法多样。宋朝的钱文书法多样,有创新、对称、复合等特点,且多出自名家,从御书体“淳化元宝”行书、草书入钱文始,篆、隶、行、草、楷等五体具备,篆书体中又有九叠篆文“皇宋通宝”,楷书中有徽宗的瘦金书,书法或秀丽妩媚,或苍劲挺拔,神采飞扬,气象万千,形成了宋钱书法艺术的特色。 宋代的第一种铸钱是“宋元通宝”,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1年),钱式沿袭“周元通宝”成规,为小平钱。钱文顺读,是国号加宝文的国号钱。

   

7、元朝纸币


      中统元宝交钞
      (鼠标经过看“至元通行宝钞”)

  

    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这使当时的欧洲人觉得不可思义,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写道:“纸币流通于大汗所属领域的各个地方,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拒绝支付使用,……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

   元朝纸币的形状为长方形,一般长25-26厘米,宽16-18厘米,版面的四周是花边。上方从右到左印有“××通行宝钞”,正中为数额,有一贯、贰贯、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下方印有印钞的单位,职官名称,发行年、月、日及伪造者处死等警告语。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36年。而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同时发行“至正之宝”铜钱,来配合发行纸钞,让铜钱来代表纸钞。目的是印制交钞,以虚代实。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史书多有失载。

   

8、明朝钱币


    “大明宝钞”(鼠标经过   看“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八年正式发行了“大明宝钞”, 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到明朝中期,孝宗年间,纸币制度已名存实亡,形成了“积之市肆,过者不顾”的局面。中期以后,白银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铺的货币流通制度。 明清两朝把官制铜钱称为“制钱”。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穆宗隆庆时期经历十二位帝王,其中只有六位铸钱,且都数量有限。自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才大量铸钱。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洪武通宝钱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后来,明朝各代还铸行了“永乐通宝”、 “宣德通宝”、 “弘治通宝”、 “嘉靖通宝”、 “隆庆通宝”、 “万历通宝”、 “天启通宝”、 “崇祯通宝”、 “永历通宝”等。

   

9、清朝钱币


      一串铜钱(鼠标经过看天聪 汗钱)

    清太宗皇太极与1627年在满洲继承太祖努尔哈赤之位,改元天聪,并铸老满文天聪当十钱。面文按左上下右顺序读,直译为“天聪汗之钱”,俗称“天聪汗钱”。背面铸老满文穿左为“十”,穿右“一两”,是仿明天启之记值记重制。直径4.4cm,重约22g左右。制作精美,边廓坚挺,品相优美,存世量极少。从文字排列顺序上看,也比较奇特,读法既不是直读、顺读,也不是旋读、环读,而是以左、上、下、右次序排列。从形制上看,天聪汗钱完全仿明天启钱制,边廓较宽,有雄伟之气,且记值记重。该钱的背文,穿孔左方为“十”,穿孔右方为“一两”,与明天启大钱如出一辙。此外,从铸造方法上看,由于天聪汗钱并非采用统一的母钱翻铸,因此不但文字大同小异,而且想找到两枚面目完全相同的也非易事。同时,铸工也不尽精美,从内外廓看有不太规则之感。

    清朝各皇帝都铸有钱币,如“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元(重)宝”、“祺祥通(重)宝”、“同治重宝”、“光绪元宝”、“元绪重宝”、“光绪通宝”及“宣统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