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铜博山炉---烟云的计算

错金铜博山炉

馆藏:河北博物院

质地:铜错金

尺寸:高 26 厘米 腹径 15.5 厘米

年代:西汉

在富于动势的丘壑林泉之间,出没着警觉的虎、豹、猪等野兽,以及伺机捕获它们的猎人。而这一切,都被身居高处的猴子看在眼里。

错金铜博山炉

两千年前的捕猎场景被定格在了一只香炉上-----错金铜博山炉,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创作者最终将炉盖联想为山峰的那一刻,便让这尊错金铜博山炉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香炉通高约 26 厘米,底座三条镂空的跃龙,头上仰,托起炉盘。炉身为豆形,炉盖被表达成了山峦。然后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在空白中诠释峰峦的边界。

错金铜博山炉(局部特写)

流行的云纹发挥了奇效。错金工艺醒目了升腾旋绕的云气,赋予整座山峰充盈的神秘感。如果仔细跟踪云气的动势,你会发现云和石头连贯为一体,也可认为云气的末梢凝固成了山石,或层层叠叠的怪石表面浮动着轻微的烟岚。而涌动在山脚下的,是云纹盘绕,还是海浪涌动?抑或为了营造两者皆可的错觉?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彷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它的留白。

升腾旋绕的云气

事实上,类似的意向组合在汉代艺术中比比皆是。我们缺乏西汉人对立体山峦设计动机的直接记载,不过后世人普遍相信与蓬莱三岛或昆仑仙山有关。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称为“博山炉”。

错金银铜弩机  汉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

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像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 3D 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接右栏:

及至唐宋时期,焚香方式又为之一变,带动香炉形制再次发生革新。唐代人们将香末依据各种配方调制成香丸或者香饼,北宋又出现香料与燃料结合的线香。博山炉由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近世常见的香炉、香盒和插香箸、香铲的小瓶形成的“炉瓶三事”。香不再是用来体验登临仙境的神秘媒介,而是成为了文人骚客为了追求冥思、善男信女为了敬奉神明的俗世用品。

清代绘画中的炉瓶三事

错金铜博山炉,在烟云的计算中,如同一个坐标的原点,横坐标是空间上的中外交流,纵坐标是时间上的古今香史。

尽管它已不再润气蒸香,模仿仙山,我们依旧能够在欣赏它的过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玄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