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馆藏:上海博物馆

质地:青铜器

容积:202.15mL

年代:战国 秦

战国商鞅方升

它的容量只有一升,体格不大,颜值不高,隐约可见的铭文却暗示着它并非寻常之辈。标准、统一、天下,这些关乎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瞬间,就铭刻在它的身上。

隐约可见的铭文

升,既是容量单位,又是测量粮食的器具。甲骨文的“升”字就像一把长勺里加了一粒粮食。青铜铸造,呈长方形,直壁,后有短柄。在它的外侧,刻有 32 字铭文,犹如一份出生证明,列出了它的出生时间、体格大小和设计者的名字。

方升与铭文

大良造鞅,就是商鞅。大良造是他主持变法时所担任的职务,是当时秦国最高的官职。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更为惨烈。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各国变法图示

秦国如何能在变法中后发先至,商鞅认为首先要取信于民。他在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诉民众,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重赏,没人敢去尝试。当他把悬赏提高到原来的五倍,终于有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了承诺。商鞅使新法获得了民众的信任,统一度量衡的进程也正式开启。

扛木取信于民

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在当时,各国之间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即使在一国之内,各地的度量衡也差別很大。

彩绘骨尺鎏金铜尺

 

大魏两诏九斤铜权

 

左:燕客铜量,右:公豆陶量

 

瓜棱形骨铜秤锤

 

阳城陶量

 

青铜量

 

商鞅明确规定一升的大小,并制作出一升的标准器。如此一来,同样的一升米,便不会出现各地多少不一的情况。同样的一亩土地,产量的计算就不会再有差异。国家征税纳粮有了保证,源源不断的税收支撑起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

这是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加刻在方升底部的诏书,一共 40 个字。“廿六年(公元前 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召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意是说,如今天下一统,人民安定,度量衡的标准从此归于一致。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 123 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

秦始皇加刻在方升底部的诏书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不纳粮。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