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鹤方壶--- 莲花怒放,仙鹤欲飞

莲鹤方壶
馆藏:河南博物院
出士: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
年代:春秋

再也没有谁比它更物如其名:一朵莲,一只鹤,组成了它的名字----莲鹤方壶。仙鹤展翅,溅起的水波,惊动了莲花绽放的花瓣,也惊动了千年时光的碧波,这是青铜时代的绝唱。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一件巨大的盛酒器。底座是两只侧首吐舌的怪兽,壶体四面各有一只神兽,壶颈两侧装饰有龙形双耳。它已经数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满时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莲鹤方壶--巨大的盛酒器

莲鹤方壶很符合我们对商周青铜器的既有印象:狰狞恐怖,令人望而生畏。那时,青铜器是政治和权力的象征,主要用于祭祀,需要具有极大的视觉震慑力。于是,现实中具有攻击力的蛇、虎等,加上幻想中的翅膀、巨目,组合成当时流行的兽面纹、蟠螭纹。大睁着的兽目,彼此缠绕的无角龙,长有双角、双翼的怪兽,这些形象冲出了当时创作者最纯真直觉的幻想,就像模板一样,装饰在当时各类青铜器上,把青铜器“打扮”得恐怖吓人,以展示所有者的威严和地位。

莲鹤方壶--局部写真

然而,在这些怪兽和蟠螭之上,方壶的顶部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怒放的荷花中站着一只欲飞的仙鹤。

荷花中的仙鹤

莲鹤方壶出土于郑公大墓。两千多年前的郑国在《诗经》中是一个自由的存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大片盛开的荷花间,姑娘与小伙含笑打趣,一切轻松而美好。也许当时当地的这种气氛弥漫成为郑国之风,制造莲鹤方壶的工匠将荷花盛开在青铜器上,凝重得以盛开成一种轻盈。

汉代以来,青铜器逐渐为铁器、漆器和瓷器所取代,但是中国人对莲与鹤的想象却不曾停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进入了诗人们的诗行,成为品格的象征。飞翔于天地之间的鹤飞进了神仙的传说,成为能沟通天地的仙鶴。

左:仰覆莲花尊北齐);右:铜鎏金莲花(唐朝)

而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上,关于莲与鹤的想象仿佛还处于萌芽时期,鹤还没有占据主体位置,普通人乍一看,以为上面站了一只小鸟。一只小鸟,带来一片天空,将硕大壶体的重量感化为流动飞扬,与前朝肃穆、庄严的青铜器区別开来,流露出驱陈纳新的气象。新与旧在一个壶体中融合,这也昭示着,脱胎于老成持重的西周,经历大变革的东周,正在开始一场盛放,它展翅欲飞,抬头仰望着此后两千年中国的天空。

(接右栏):

王子午鼎上的铭文一改早期金文的厚重沉稳,采用了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修长秀美又难以辨认的铭文、与中原完全不同的束腰造型、失蜡法这种新技术创造出的立体怪兽,这些都构成了极具楚国风格的铜鼎。随着楚国国力的强盛,这种风格也影响了周围的附属国家。

王子午鼎铭文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是周围国家艳羨的对象。但是郑国四周没有天险守卫,又处在周边大国的夹缝之中,列强争霸常常将郑国当作战场。楚国国力强盛之后觊觎中原,郑国便成了楚国北上的必经之路。郑国为求生存,政治外交上只能依附强大的楚国,有时也依附晋国。

郑国吐舌神兽

莲鹤方壶上也能看出郑国对楚文化的归顺。壶底两只怪兽头转向一侧,头上有卷曲的角,眼晴突出,伸着长长舌头,它身体蜿蜒扭曲,拖着一条尾巴,这是典型的楚国神兽造型,与河南淅川徐家岭出土的楚国神兽如出一辙。而立于壶顶莲花中的仙鹤,则代表了郑国人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他们开启的一种新风尚,也是那个百家争鸣时代的绝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