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执于掌心间的千军万马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出土:传出土于山东省枣庄市
年代:秦

这只萌萌的铜老虎,安静地趴着。乍一看并没有相隔千年的距离感,但它身上的错金铭文和一条规整的中缝,预示着它不凡的身份---- 兵符。

阳陵虎符

虎符意味着军权,见符即见君。两千多年前,信陵君为得到它,不顾生命安危铤而走险。秦军已经包围了赵国都城。唇亡齿寒,赵国灭国,魏国也将危在旦夕。而魏王因为害怕秦国报复,已经数次拒绝了他増援赵国的请求。信陵君的艰难在于他要不要想办法盗走虎符,增援赵国。最终他还是这么做了。兵符即合,万马齐发,赵国因此得救,魏国也有了暂时的安全。虎符成为扭转国家生死存亡的拐点。

现存于世的虎符只有三个:阳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有 40 个错金篆书铭文,大意是:兵甲之符,右符在君王手中,左符在驻扎地的将军手中,调动军队时,君王都会派人持右符去驻地,与将军手中的左符符合,将军才能出兵。

杜虎符

战国时代战火频繁,军情紧急,稍有闪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远,没有现代通信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传达军令。为了保密,虎符通常设计成小巧隐匿的造型,实现“账户”和“密码”的有效对接。

新郪虎符

虎符都由左右两半组成,君主和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符到则君到。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发兵。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历。

符合---虎符两半对应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除了“符”,还有“节”。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鄂君启铜节,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交通免税凭证。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运输通行证。铜节上的铭文记载了,这是公元前 323 年楚怀王发给儿子鄂君启的运输免税证件。铜节分舟节和车节两种,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オ发生效力。


鄂君启铜节

后世随着勘验手段的发展,符节渐渐成为历史的背影,不过并非踪迹全无。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符合”的校验逻辑,已经根植于人类活动的角角落落,守护着现代社会的秩序。

(接右栏)

明代的符牌种类很多,如宮廷通行证性质的牙牌,标明身份的太监腰牌等;厨子的铜牌上有鱼纹,养豹官军的随驾牌上有豹纹、鹰纹。符牌的形制及编号、使用及佩带等都有不同的规定。

1991 年海淀区北下关地区的明代太监墓葬中出士了一枚“御马监太监”金牌,正面竖排“御马监太监”,背面“忠字叁抬捌号”,金质腰牌非太监级别所能使用,应是为随葬而专制的明器。明太祖朱元璋时为限制宦官权力,曾铸铁牌于宮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至明英宗时期,大太监王振毁了铁牌,宦官逐渐取得出使、监军等大权,形成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因此在明代的太监墓中以金质的太监腰牌做随葬品是有可能的。

御马监太监金牌

夜巡牌应是夜巡制度的产物,从考古发现看,夜巡牌元代已有,如江苏扬州城出土ー枚元代铜牌。至明代夜巡铜牌的发现更多,如辽宁义县出土一件明代义州夜巡牌,看起来已经是程式化的“工作证”了。工作地点在顶部的“义州”。令牌正面上中部突出一大阳文楷书“令”字,令字旁有生产日期“洪武二十三年造”,工号“义字九号”;令牌的背面还用篆书“夜禁严肃,巡缉奸邪”,犹如夜巡工作人员的口号。据此推测这枚夜巡牌当为明洪武年间义州卫守军使用的令牌。

义州夜巡牌

符、牌已成为历史的缩影,现代社会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用更丰富更个性化的内容去作为信物或是标明身份。“大英博物馆 100 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中,上海博物馆策展团队选择用二维码来作为当代中国的名片,成为第 101 件文物。这是一个既契合当下、又体现人文关怀的创意。二维码不仅是存在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媒介,透过这张二维码,我们似乎也看到了遥远的符牌的影子,在历史沉淀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