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

贾湖骨笛 ---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回主目录)

       贾湖骨笛:馆藏:河南博物院;出土: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年代:新石器时代

9000 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翅骨留在原始人的村落里。人们捧着它,耳边响起鹤群哀悼的声音。把仙鹤的翅骨凿成乐器,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一支朴素的骨笛由此诞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还没有那么讲究。但先人们用神奇的灵感创造了一种朴素的乐器,并延续发展,不断丰富,直到今天。

中央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丁晓逵演示了不同时代的笛子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这些笛声,有的来自现代,有的来自 1000 年前,还有一个声音来自 9000 年前。丁晓逵说:“这是骨笛,有 9000 年的历史,是最远古的声音。

丁晓逵一直珍藏着一支仿制的骨笛,它的范本,就是 7800 到 9000 年前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1986 到 1987 年,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 20 多支这样的骨笛,这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乐器。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慢慢地,狩猎之后的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类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在这些贾湖骨笛中,从最早的五孔,到后期的七孔甚至八孔,正反映着这种文明的进化。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来传入的,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

而要在仙鹤翅骨这样不规则的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狩猎的原始人必须一点点尝试、修正。直到今天,顶级的笛箫调音师都在用这种传统的方法。

9000 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箫的大家族。今天,在丁晓逵以及更多的中国音乐家这里,这些来自几千年前的乐器,也具有非常现代的表达。只是贾湖骨笛的影子也许一直在背景处低吟着历史的回声。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 9000 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河姆渡遗址的骨哨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这些骨哨,可能是骨笛的前身。骨哨选用 6-10 厘米长的禽类骨管制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用以调节声调的变化。新石器时代的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的鹿,伺机诱杀。(下图为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aaa

 

 

 

贾湖骨笛

河南省贾湖遗址一共发现了 20 多支骨笛。相比于河姆渡遗址的骨哨,无论从选材、制作工艺还是可以演奏出的音阶数量,贾湖骨笛都已经很成熟。贾湖骨笛的骨管两段都经过切割磨制,孔径基本相同,加工精美。早期的五孔笛只能吹奏四声和五声音阶,晚期的骨笛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有的骨笛旁还有调音用的小孔和等分符号,能吹奏出一些变化音。

知识链接:

鹤:

丹顶鹤以修长的颈部、洁白的羽毛、优雅的体态著称,它头上的一抹红色,更增加了中国入对它的喜爱。丹顶鹤的举止飘逸,步履轻盈,展翅飞行时直冲云腐,在中国神话中被认为是仙人所饲养和骑乘的神鸟,故称为“仙鹤”。

丹顶鹤

清代粉彩福禄寿三星瓷板画中,用仙鹤、神鹿等神兽和彩色的祥云构成神人居住的仙境。

清代粉彩福禄寿三星瓷板画

一日,宋徽宗看到一群仙鹤飞舞在天空中,彩色的云朵飘浮在皇宫的周围,这一吉祥的征兆,预示着国运兴盛。宋代这位爱好艺术的皇帝将他看到的这一景象描绘下来,这幅画就是著名的《瑞鹤图》。

宋徽宗《瑞鹤图》

鹤栖息在水边,它的生活环境中并没有竹子。但中国文人和僧人将竹和鹤这两种他们喜爱的事物绘在一起,形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私家园林。在自家庭院中会客漫步,竹子的清秀文雅,鹤鸣的清亮,为文人和僧侣构成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

鹤竹图

笛:

笛是中国最早产生的乐器之ー。“笛”字的竹字头,标明制作它的材质多是竹子。或许是因为竹子不易保存,考古发现最早的笛子是骨管制作的。

中国音乐和舞蹈作为仪式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礼乐制度”。笛子与其他中国传统乐器合奏,配合优美又合乎规矩的舞蹈,代表天地自然的秩序,也是君主自己传达治国安邦的理念

敦煌莫高窟第 112 窟的壁画中,向我们展示了六位乐师演奏横笛、琵琶等乐器,中间的舞者反弹琵琶,边弹边舞。他们用优美的音乐和高超的舞技供养佛祖。

敦煌112窟

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展现了一匹高大的白色骆驼背上,左右两侧各坐两个胡人乐师,正在演奏胡乐,中央一位胡人挥臂舞袖,合乐起舞。1000 多年过去了,穿着绿袍的乐师手中的乐器已经不在,但从他双手横握按孔的姿势推断,他拿的是一把笛子。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期的官员韩熙载在家里举办的宴会,主人韩熙载宽衣解带,盘腿坐在椅子上乘凉,欣赏家中的五位女乐师吹奏的曲子。她们都是在吹奏竹制乐器,两位演奏横笛,三位演奏筚篥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