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西方援助乌克兰的第一批F-16战斗机首次出现战损。飞行员奥列克西·梅斯在驾机击落了俄罗斯发射的3枚巡航导弹和1架无人机之后,与地面失联。随后搜救人员在坠地的飞机残骸中发现了他的尸体。 事发两天后,仍在震怒中的泽连斯基将乌克兰空军司令奥列修克撤职。 调查发现,空军因内部协调问题致使“爱国者”误击F-16的指控,这款美制防空导弹系统承受着最大的嫌疑。
原则上乌克兰的战斗机和地面部队各自划区执行防空任务:地面部队不对战斗机负责的空域开火,战斗机亦不进入地面部队负责的空域,且空地之间的协调和组织都是乌克兰空军军种的分内之事。本次F-16坠毁事件的背景是,俄军发动大规模空袭,乌军战斗机和地面防空部队火力全开,忙乱之中对“新兵”F-16的敌我识别很有可能出现失误,导致梅斯所驾的飞机在空地责任区的交界之处遭到了“爱国者”的误击。
在Mark系列敌我识别系统问世之前,二战德军飞机一度通过翻滚机动来向地面友军表明自己的身份,英军也尝试过在飞机上安装反射器使其雷法反射波与和机形成明显差异,但这些各有弊端的原始方案都被证明不实用。直到基于二次雷达原理开发的Mark系列的出现,军方才得以装备具有现代意义的敌我识别系统。
一次雷达就是普通意义上的雷达,雷达发射电磁波,被目标反射后再被雷达接收。二次雷达则不同,发射电磁波不仅用于探测还用于“问询”,己方目标不仅反射探测雷达波,还会发送电磁波进行“应答”以表回身份,而其他身份的目标则不会应答或应答错误。 二战后,经过发展,Mark 系列进化到了 Mark X。
在 Mark X这套机制下敌我识别的效率确有提高但是并不完美。由于“问询”和“应答”各自在固定的频率(分别是1030MHz和1090MHz)发射,内容并不加密,有很大的风险被敌军加以利用。 后来的MarkⅫ敌我识别系统的"问询”格式后增加了12个脉冲以构成4位数的密钥。该密钥一般在一次统一行动前确定,并加载到所有参与平台的问询机和应答机中,只有密钥符合的“问询”才会得到“应答”。
但是需要注意到,虽然MarkⅫ是北约敌我识别系统的通用模式,但是各国对此类设备的开发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为了保证不同厂家的产品在不同平台之间能够实现顺畅的互操作,充分的测试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在赶工的背景下,F-16的敌我识别系统在升级中是否遗留了隐患,也是个问题。所以,乌克兰的“爱国者”和F-16之间的“问询一应答 “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不容视。
一个著名的案例发生在伊拉克战争期间。2003年3月23日凌晨2点多,英国皇家空军第9 中队的2架“狂风”GR4A战斗轰件机于任务后向位于科威特的空军基地返航,在进近阶段被部署在伊拉克南部的美军“爱国者”部队发现。随后,编队中1架编号为ZG710的“狂风”在5467米的高度上被“爱国者”防空导弹命中,2名机组人员当场殒命。
根据英国方面的事后调查报告,“狂风”双机编队出现在“爱国者”部队的 AN/MPQ-65型C波段监视/火控雷达屏幕上时,“爱国者”敌我识别系统的自动问询功能被触发,进而“狂风”被防空系统判定为敌军的反辐射导弹。据调查,“狂风”的机载敌我识别系统在任务前已由地勤和机组检查并确认正常,但是“爱国者”向其发起的多轮问询始终没有得到应答。
“狂风”飞行员枉死的一天后,“爱国者”的火控雷达又锁定了美国空军的1架F-16战斗机。幸好该机飞行员身手敏捷,在骤然大作的锁定告警中迅速发射反辐射导弹,抢先摧毁了“好斗”的“爱国者”系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根据事后调查,事发时这架正在伊拉克城市纳杰夫以南飞行的F-16极有可能被错认成了具有高度威胁性的反辐射导弹。
2003年4月2日11时30分,1架美国海军F/A-18C“大黄蜂”舰载战斗机执行任务返航时,在伊拉克卡尔巴拉附近空域被“爱国者”击落。 事发时,戴着夜视镜从卡尔巴拉上空返航的30岁罹难飞行员怀特通过无线电报告看见2枚导弹升空,6秒钟后,遭到“爱国者”齐射的怀特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