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将中国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佛教圣地。从唐宋到明清极为兴盛,拥有报国寺、万年寺等近百座寺庙。金顶的佛光浮于云际,是天下闻名的名胜。
峨眉山之东约20千米的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公元8世纪雕凿在江边山崖上,佛高71米,历时90年完成。乐山大佛是中国最大的石刻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坐佛石像,佛体上有科学的排水系统,周围有乌尤寺、大佛寺、麻浩崖墓、唐白塔等古迹名胜。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个分离的遗产区覆盖面积在15400公顷,是人工元素与自然美景巧妙结合的杰作。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大峨山山麓至峰顶50余千米,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在金顶有大面积抗风化强的玄武岩覆盖,构成了倾角在10-15度间的平坦山顶面。而在金顶的东侧为古生代碳酸岩,由于流水沿背斜裂隙强烈溶蚀,形成了高达800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涧。
二峨山又名绥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白云岩等构成,海拔1908米。西麓猪肝洞,为道教名胜,相传是唐代吕纯阳修炼处。三峨山又名美女峰,主峰海拔2027米。高出沙湾镇江面1625米。四峨山海拔982米,因山形有棱瓣如花,故又名花山。山上有圆通寺,山巅则有最早修建的古刹观音庵,为明代高僧印宗禅师谈禅结茅之处。
峨眉山又称光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山之称,传为普贤菩萨道场,与山西的五台山、杭州湾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山上有金顶、千佛洞、万佛顶等景观。万佛顶为最高峰,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不仅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更遗存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目前,峨眉山现存寺庙30余处,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教文物亦珍藏丰富,主要有62吨重的普贤铜像、铸有《华严经》全文和4700余尊佛像的铜塔,以及明代暹罗(泰国)国王赠送的贝叶经等。峨眉山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有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珍贵文物的有850多件。
报国寺是峨眉山最大的佛教寺院,它位于峨眉山麓,是进出峨眉山的门户。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建在与伏虎寺一溪之隔的地方,清顺治年间重建时移到现址。康熙四十二年(1703),根据康熙御题“报国寺”改为现名。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紫铜华严塔,塔高6米,共14层,明代制造,塔身铸有佛像4700余尊和《华严经》全文。塔的后侧是雄伟的七佛殿,殿内供奉着2米高的七佛像和明永乐十三年(1415)景德镇烧制的彩釉瓷佛一尊。
万年寺位于清音阁、白灵洞、灵官楼之后,该寺建于晋代,唐代改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改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中敕改圣寿万年寺。主要建筑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砖殿。殿正中央,有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的铜铸像一尊。该像铸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到金顶之后,首先看到的是明代古智禅师修建的太子坪,再向上便是金顶的卧云庵。永明华藏寺建在金顶最高处,金顶的下面是悬崖峭壁,日出时,光环浮于云际,形成举世闻名的“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