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脉地貌复杂,分布有高低悬殊的山谷,这些山谷由溪流沿山脉断裂处下切而形成,一般达200米左右,最大可达500米以上。武夷山脉山势高峻,这有利于阻挡北方冷空气和东南季风的入侵。同时,与海直线距离不到240千米的地理优势,使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夏季从海上来的暖湿气流在此形成丰沛的地形雨。
复杂的地貌和气候分异,为特性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2021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武夷山国家公园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武夷山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世界遗产名录》中为数不多的混合遗产,即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我国目前有4项混合遗产,即泰山、武夷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黄山。作为世界遗产王冠上的明珠,混合世遗地数量少,价值大。
泰山因孔子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山,而要说到武夷山则必须提到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朱熹的一生中,有近50年是在武夷山度过的—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40年,居考亭9年。武夷山保留了大量朱子文化遗存。武夷山脉各县与朱子理学相关的历史遗迹151处(件),包括故居、书院、墓葬、碑铭、墨宝及活动踪迹等。
朱熹故居—紫阳楼遗址位于五夫镇府前村。五夫镇原名五夫里,建于晋代中期,迄今已历时1700年。朱熹在紫阳楼求学、著书、布道,度过了他学术思想成形的重要阶段。淳熙五年(1178年),朱熹应刘子羽(朱熹义父)之子邀请,撰并书写《少傅刘公神道碑》。这块碑至今仍然相当完好,字迹绝大部分清晰可见。
碑原来竖立在五夫镇拱辰山蟹坑的刘子羽墓前,因墓葬已平毁,故于1981年5月迁至武夷宫中山堂前珍藏。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把它作为“武夷山史迹”之一,并将其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紫阳楼宅第布置了展览室和紫阳书堂诺伊尔轩、室、居等,正门两侧对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此为朱子治家格言的名句,正厅紫阳书堂是朱熹会客和讲学之处,内悬朱子建家立业的四个根本思想:“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成熟、传播、发展,是武夷山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是武夷山最深厚的文化遗存。武夷山作为“理学名邦”“道南理窟”“三朝理学之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子来此求学问道,名人雅士来此寄情览胜。
武夷山作为文化遗产的具象表现,还体现在摩崖题刻上。武夷山摩崖石刻始于东晋,历史跨度悠久;石刻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博大精深;表现形式真草隶篆,丰富多彩。
朱熹寄情山水,精通诗文,又是书法大家,其是壁摩崖实为武夷山的文化瑰宝。武夷山现存朱熹摩崖石刻13方,最有名的就是800多年前朱熹为武夷山写的“导游词”--《九曲棹歌》。全文由10首诗组成,共280字,写尽了武夷山的秀、奇、灵。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例如九曲溪在山水的结合上,山之高低、河床宽窄、曲率大小、水流急缓、视域大小、视角仰俯乖,均达绝妙的地步。景色各异,由一条九曲溪盘绕贯串。游人乘一竹筏顺流而下,即可阅尽武夷秀色,此乃武夷山景观的精华,堪称世界一绝。
混合遗产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景观。武夷山有神奇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是山水之间的人文圣地。武夷山城村的古汉城,又名古粤城、闽越王城,位于武夷山南麓。有学者认为该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西汉初年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建的一座王城。也有学者考证得出该城始建于战国晚期,西汉初年扩建。
闽越王城遗址是我国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范围的西汉诸侯王城遗址,被誉为“环太平洋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汉代王城遗址”“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古汉城作为闽越国的王城,是汉代福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城村汉城遗址现存城墙、城门、大型宫殿、了望台、古井、祭坛等遗址,城外还有官署区、居民区、窑址、冶铁作坊、大型墓葬区等。在城址中,陆续出土了数万件汉代文物,城址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其价值在全国出土文物中名列前茅。例如长达82厘米的铁矛头和重15千克的铁犁铧。
汉城遗址有7个城门,其中3个是水门,说明当时的运输是水陆并行。城内有2组排水系统和3处进排水口遗存,这些陶制的下水管道可将污水直排到城池外,体现了先进性与便利性。此外,宫殿中的室内浴池为我国所发现的古代最早的宫内浴池,其给排水管道设施非常严密完备,昌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