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这处繁华之地,却以典雅静谧的古典园林而闻名。苏州古典园林应用中国独特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城市山林“。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型,其中私家园林即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而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4世纪东晋的辟疆园。此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
苏州古典园林包含9个世界遗产地,是分两次申报的。1997年,拙政园、环秀山庄、留园、网师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增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卿徐时泰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俗称刘园,因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1950年,作为苏州最早修复的园林得以修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0处,其中就包括了作为第124号的留园。
留园占地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大致可分为中、东、北西4区,入口在留园路北侧,沿曲狭走廊和天井北行至绿荫轩,透过漏窗隐约可见中区园景。中区以外,东区的曲院回廊,北区的植物、盆景也各具特色。西区为全园最高处,上有小亭两座,可遥望虎丘。留园中区旧称寒碧山庄。中部有一水面,以曲桥和小蓬莱岛划为东西两部分。池西北岸为太湖黄石假山。建筑依墙作周边式布置。中区东侧的五峰仙馆为楠木结构,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厅堂。
水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无水不成园”的说法早已有之。苏州大小园林中或动或静的池、瀑、泉、涧不仅装饰了一方小天地,也是苏州城水网密集、纵横交错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山”和“水”常常是成对出现的意象。在古典园林中,用堆山叠石来模仿自然界的山峦起伏,浓缩天地于方寸中,给人带来宽广的想象空间。
狮子林就是“叠山”的代表。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这座园林建于元末,初名狮林寺,后改名菩提正宗寺。因寺北园林竹林下多怪石,形似狮子,故又称狮子林。清末成为贝氏祠堂的花园。吴中贝氏是名门望族,建筑大师贝津铭便是这一家族的传人。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得这个园林的内涵日益丰富。
拙政园是“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名气最大的一处。苏州园林共有9处世界遗产地,许多陈述都将拙政园放在首位,可见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必访之所。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前后,建造者是王献臣。修缮之后的拙政园1954年开始开放,现存已经是5A级景区。
我们看到的拙政园大体采用的是清末拙政园的规模,分为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个部分。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拙政园则借景于园林外的北寺塔,使园内无论视野还是境界都更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