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严谨的建筑布局、规范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之一,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成为专门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北京天坛

天坛是呈中轴对称的建筑群,圜丘坛位于其南,北邻皇穹宇,再往北便是三重檐的圆形建筑祈年殿,西边是斋宫。整个天坛由两重垣墙组成,分为内坛和外坛,四周松柏环绕,西边内外坛间有神乐署、牺牲所。整个建筑群共有92座古建筑,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祭天场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圆弧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形式,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了2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两门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现在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4座天门。

天坛夜景

天坛的主要建筑大多集中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以一条长360米、宽30米的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两坛蹭又有东西向隔墙,将其隔成两个区域: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皇乾殿位于祈年殿北部由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通过3座琉璃门与祭坛想通。在祈年殿东边内墙东门外,有72间连桅通脊式的暖房,背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称“七十二连房”。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甬道,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北高南低,象征着北行会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

祈年殿内藻井

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圜丘坛内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神库与神厨、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天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

天坛皇穹宇

三音石指皇穹宇殿前甬道从北面数的前三块石板,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能听见两声回音;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能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因此被称为“三音石”,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天坛皇穹宇三音石

北京天坛于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论: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