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石窟

200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同云冈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座,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对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民国时期的大同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以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宏,内容丰富,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直到北魏正光六年(525)基本完成。

云冈石窟从空间上分东、中、西三部分石窟群,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期:1、早期石窟:早期石窟位于石窟群西部,即第16、17、18、19、20窟,俗称“昙曜五窟”,题材以三世佛和千佛为主。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主像高13。8米,高鼻深目,眉眼细长,嘴角微微上翘,面部流露出慈祥和蔼的神情。

云岗石窟第20窟大佛

中期石窟:中期石窟的开凿于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471-494),位于石窟群的东、中部,大型洞窟、双窟较为集中,主要有四组双窟和一组三窟,单窟较少,这些洞窟是云冈石窟的精髓。中期石窟的特色是汉化趋势发展韧带,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出现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

云岗石窟中龙的形象

晚期石窟:晚期石窟主要集中在云冈石窟群西部,另外在龙王庙沟区域及中部也有分布。其开凿时间约为太和十九年至正光六年(495-525),共有中、小型窟龛200余座。

晚期石窟多为中小型洞窟,类型繁杂,式样变化迅速,流行千佛洞、塔洞、四壁三龛式或四壁重龛式洞窟,窟门外崖面上也出现了雕饰,造像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程式化。晚期石窟造像呈现出一派清秀俊逸的新风貌,人称“秀骨清像”。

云冈石窟第8号窟异域风情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