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岸,东邻伶仃洋,扼珠江口的咽喉,南临南海,北与珠海拱北相连。澳门由澳门半岛、?仔和路环岛三地组成,总面积达32.9平方千米。
澳门拥有众多“中国之最”,如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堂、最古老的教堂遗址、最古老的西式炮台群、最古老的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第一所西式大学、第一所西式医院等。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和城市发展,这些中西式历史遗迹依然保存完好。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没有任何争议地顺利通过审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初,澳门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申报项目名称是“澳门历史建筑群”,但愿在2005年2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将澳门申报项目名称变更为“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其间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是澳门整体形象的代表和热门旅游地区,包括22座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历史城区内建筑群的风格及其空间分布,不仅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还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和谐并存。
岗顶前地早年是葡萄牙和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完全按照葡萄牙人的城市格局建造。虽空间不大也不规则,但站在岗顶前地环视一周,就能发现这里距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大楼这些世遗建筑仅有几步之遥,相比热闹繁忙的议事亭前地,这里宁静的氛围更能让人感受到南欧的异国风情。
岗顶前地旁有一座建造在磨盘山上的建筑,外观犹如古希腊神庙,上部装饰有竖琴半浮雕,这就是岗顶剧院。岗顶剧院的欧式剧院建筑是澳门唯一的,也是中国第一个西式剧院。通过入口拱廊,四周墙面的镜子会映照出镜像,这种“镜厅”效果,让人想起欧洲昔日的宫殿大厅。
亚婆井前地一带也保留了许多西式建筑,充满南欧风情。昔日这里因拥有天然泉水的水源,成为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今天在这个葡萄牙人的生活区旁,坐落着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京的大宅,体现了澳门历史城区中西兼容、相互尊重的特点。郑家大屋建筑为一院落式大宅,是澳门唯一的“荣禄大夫第”。2010年2月5日,修复后的郑家大屋正式对外开放。
澳门地标大三巴牌坊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大三巴牌坊其实是圣保禄学院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1835年,圣保禄学院发生大火,学院以及大部分建筑被毁,但教堂前壁仍然屹立不倒,因为外形很像中国式牌坊,再加上“三巴”是葡文“圣保禄”的译音,前壁遗迹就被俗称为“大三巴牌坊”。
这座巴洛克式前壁上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采用了诸如“圣母踏龙头”“念死者,无为罪”等中文字,相对于欧洲教堂建筑上的人物形象,大三巴牌坊则采用了中国憨态可掬的石狮子滴水,以及中国人熟悉喜爱的牡丹和菊花等图案,体现了天主教适应中华文化的过程。
在澳门历史城区世界遗产中,除了文物建筑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前地”,其实就是小型公共广场。例如,列入世界遗产的8个广场空间—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及白鸽巢前地。许多历史建筑都是环绕“前地”修建的。
议事亭前地位于澳门半岛中区新马路旁的民政总署大楼前,面积3700平方米,是澳门四大城市广场之一。因前地中央建有一座喷水池,也被当地居住俗称为“喷水池”。议事亭前地两侧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来上任的澳门总督都要在此举行就职仪式,检阅澳门的驻军。
说到澳门的葡式风情,美食不可或缺。目前在澳门的主要留存之一就是“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土生葡人美食以葡萄牙式烹调为基础,融合非洲、印度、马来西亚以及当地华人饮食所用的物料及烹调方式,结合各地烹调所长,展现出独特的发展形式,是经历数百年融合而成的一种饮食文化。
美食是澳门扬名于世的一张闪亮名牌。方寸之间的澳门,小街窄巷的片隅之地,林立着目不暇接的街头美食:水蟹粥、杏仁饼、虾仔面、木糠布丁、手打咖啡、马介休、蛋挞等,传承古早、融汇东西、万象纷呈。2017年,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2021年,“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