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居住建筑。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东南山区土楼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护的典范。

福建土楼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6座福建土楼被分为六群四楼—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土楼群;振福楼、衍香楼、和贵楼、怀远楼。这其中,福建省永定区就占了“三群两楼”—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振福楼、衍香楼。

位于永定区东南高头乡高北村的高北土楼群,包括承启楼、世泽楼、五云楼、侨福楼。其中,承启楼,有着“土楼王”之称。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落成,占地5376.17平方米。承启楼是一座圆楼,外环直径为73米。全楼总共有402个房间,现居近300人。

承启楼

全楼由4座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悬山顶,容斗、抬梁混合式构架,内通廊式平面。中心部分是祖堂。祖堂是全楼的核心,供族人议事、婚丧喜庆等活动之用。福建土楼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建筑内部呈中轴对称、以祖堂为中心的院落形式。

客家人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居住与防御功能兼具的客家土楼。土楼布局规整,四周由1-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墙围合,构成第一道防线,起到最主要的外围抵御作用。底层和二层多为厨房和谷仓,其中不留窗户。三层以上是卧房,靠近外墙的一侧只开小窗。一座土楼基本只有一个大门,大门一关,土楼就成为一个封闭的堡垒,易守难攻。

承启楼内部布局

高北土楼群自明代开基,最初多为方形形制,后来渐渐方、圆并用。方圆一线天是圆形的承启楼和方形的世泽楼形成的景观。从建筑学角度,方形比圆形容易建造,所以在永定的客家土楼中,方楼占比最高。方圆一线天充分表现了两种普遍性的土楼形式,也集中诠释了“天圆地方”的文化意象和观念。

方圆一线天

在形制方面,土楼主要包括圆形土楼、方形土楼、王凤楼和其他变异形式。五凤楼脱胎于北方的四合院,两侧的厢房被加高,自前向后逐层升高,称为横屋。两列横屋之间分布着三座厅堂,沿着中轴线从前到后同样逐级升高,称为“三堂”。后堂被加高至三层到五层,全以夯土筑成。

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宇错落。“三堂两横”构成了五凤楼的主体,前方再挖掘出一个半月形的池塘,营造出面朝绿水,背倚青山的意境。从建筑正前方观看,它高大巍峨,左右对称,屋檐层层错落,形似五只展翅的凤凰,因此得名五凤楼。典型的五凤楼要属洪坑土楼群中的福裕楼,兴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

福裕楼

福建土楼申遗走了9年的过程,当地政府为整治周边环境投入了很多。比如,很多村民在林杰关加盖了楼房,而这些“洋”建筑严重影响了土楼周围的自然景观,于是当地有关部门就给村民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拆掉这些建筑。最终,花了9年时间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整治土楼周边环境,许多插建的房子拆掉了,电线进入地下,土楼整体面貌大大提升。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区域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展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初溪土楼是其中的代表。初溪土楼群开基于明清时期,最初为圆形土楼,清中期以后形态多样,方、圆并用。从观景台望去,整个初溪土楼景观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沿溪落成,错落有致,气势磅礴,与青山、绿水、田园融为一体。

初溪土楼群

集庆楼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最久远、结构最特殊的一座,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集庆楼是一个完全的“土楼”,没有石头基础,直接用生土夯墙。集庆楼的房间、楼梯、隔墙全部用杉木材料构建,相邻处全部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与厚达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600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下来。

初溪土楼群